客家人的“七夕水”
在很多客家地區(qū),都有“七夕節(jié)”裝“七月七水”的習俗!
據(jù)說,“七月七水”功效神奇,可以用于治療中暑、感冒、痱子、疔瘡等疾病。
每年七夕節(jié),老人們都會準備水桶,然后奔向小溪、山坑邊或者河邊裝“七月七水”。
客家人認為七月七水能治皮膚病,有什么損手爛腳、皮膚腫癢(包括麻風)等,若七夕能去河里浸泡一會,身上的皮膚病就會自然痊愈(麻風病除外),萬試萬靈。所以很多人一般都會一早到河邊、山坑邊打水!
據(jù)年長的老人稱,“七夕”節(jié)的“七月七水”終年不會變質(zhì),存放的時間越久,功效就越好,具有清熱解毒、去濕消暑的作用。因此,在客家地區(qū),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會備上一兩缸來“傍身”,深受大人和小孩的歡迎!
客家民俗專家稱,七月七水可以保存十年,水質(zhì)都不會變壞,不會生蟲,非常神奇。
在過去,由于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落后,客家人喝保存的“七夕水”,用于治療中暑、感冒、痱子、疔瘡等疾病。
為什么七月七水不會壞?
相傳農(nóng)歷七月七日仙女七姐下凡日,七姐下凡救濟凡人灑仙水,只要那天到井里或山坑去把水裝進容器保存起來經(jīng)過多年也不會變質(zhì)、不會生蟲,并且不用煮,七月七水配合蜂蜜有清熱解毒之效。
相傳,在七夕那天,仙女會下凡到河里洗澡。因此,客家人自古就有在七夕泡“七夕水”和儲藏“七夕水”的傳統(tǒng)習俗。取到的水被稱作“七夕水”“七月七水”,裝一瓶“七月七水”在家,據(jù)說可以保佑自己一年平安順利,去河里泡水則可以辟邪、治病、延壽、沾仙氣。
民國時期,挑“七月七水”習俗最盛。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載:“陰歷七月初七日,民謂是日寅、卯未通光之前,仙姬下河沐浴,此日天水之味,較平時格外清冽甘爽,可以治病長壽。因此人人皆分外早起,爭往河中取水,竟有全夜不睡者。三更以后,街市中即有人行走之聲與水桶之聲,追至天明,滿街水濕淋淋,如下雨一般。所取之水,以凈甕盛之,以待逐日之用。”
傳統(tǒng)習俗認為,“七月七水”有神效:用來染布,布發(fā)亮并永不褪色;用來制醋,醋清酸爽口,可長期保存而不變質(zhì),名為“七醋”,以前副食商店多以“七醋”之名出售酸醋;用來釀酒,酒味香醉,可作保健飲料,名為“長壽酒”;用來洗發(fā),發(fā)黑亮不脫落。
以前,每年一到農(nóng)歷七月七,客家人都會呼朋喚友、集結(jié)一家老小去河里泡仙水。無論是路上的、水里的,都人潮涌動,整個場面都頗為壯觀。人們不分男女老幼,紛紛下河暢游,不下水的則坐在岸邊,則把腳伸進水里浸泡。
關于七月七水的一種說法是,相傳七夕的前一天晚上(即農(nóng)歷七月初六)是牛郎與織女一年一次的相會時間,可是相會時間就只有一個晚上,于是在黎明破曉之前他們必須分開。在分開的時候,織女會傷心地哭泣,她的眼淚落到人間,化成了雨,即為七月七水。
七夕節(jié)儲水,是客家人一種特殊的風俗習慣,人們認為用七夕水洗浴,能夠消災除病,強身健體,對于體弱多病的小孩子,大人們通常會在七夕這天,拿一根紅頭繩打七個結(jié),然后套在小孩子脖子上,乞求健康平安,吉祥如意。
七夕水能清涼解毒且經(jīng)年不腐是否有科學依據(jù),我們不得而知。但在七夕節(ji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老百姓汲取七夕水,并由此來紀念亙古不變的愛情,倒也不失為一道獨特而美麗的民俗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