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延安清涼山
清涼山位于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這里山勢高聳,風景別致。目前山上保存完好的建筑物有自隋唐至清代的各類石窟,其中萬佛洞是最大的石窟,窟內(nèi)四周墻壁上雕刻有神態(tài)各異的大小佛像萬余尊,山頂有太和廟,西有尸毗巖、桃花洞、山腰有詩灣、水照延安、月兒井、琵琶橋、定痂泉、仙人洞、琉璃塔等名勝。清涼山東側是延安時期的中央印刷廠、新華廣播電臺、新華通訊社總社、解放日報社等革命文物舊址。
清涼山位于延安城東北延河對岸,與寶塔山、鳳凰山隔延河鼎立相望。
只見山腰上有一行大字“萬眾矚目清涼山”,原來是陳老總的詩句。《詠“七大”開幕》:“百年積弱嘆華夏,八載干戈仗延安。試問九州誰做主,萬眾矚目清涼山?!?/p>
清涼山古稱萬佛寺,一座山門赫然屹立在繞山小路上,上面有舒同先生題寫的“萬佛寺”三個大字,兩邊聯(lián)語是“二水繞座晨望嘉嶺塔邊煙,八景環(huán)山夜對鳳凰樓上月”。
石牌坊的后面寫看魏碑四字:“清涼第一”是后面對聯(lián)的橫額。
進得牌樓,山崖上赫然是四個大字:天下奇觀。
站在萬佛寺外的山崖旁,居高臨下,半座延安城就在腳下,延河水是越來越小了,新整治的河床裸露著黃土,河的二岸,是新崛起的座座高樓。
萬佛寺內(nèi)有四個洞窟,開鑿于隋代以前,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皆有造像或維修,規(guī)模宏大,借山勢而鑿。
窟內(nèi)石柱上和四壁雕有形態(tài)各異的石佛萬尊,其石刻藝術鬼斧神工,巧奪天工,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
大文學家、***家范仲淹曾寫《清涼漫興》,贊其為“鑿山成石宇,饞佛一萬尊。人世亦稀有,神功豈無存”。
山崖上寫著“詩灣”兩個字,在它的上面,是三個大字,導游告訴一旁的游客,你可以念做“詩中畫”,也可以念做“畫中詩”。
在順著山勢的巖壁上,密密麻麻有歷代名人學者摩崖題刻50多處,真草篆隸,參差錯落,布滿全灣。
毛澤東同志在為延安抗大學生講話中提到“清涼山上埋忠骨,何必馬革裹尸還”。
位于詩灣旁有3米多長的一個平石臺,中間有一個月牙形水缽,從水缽右角斜視水面,可見鳳凰山上的延安城墻,故名“水照延安”。水缽邊上矗立一塊二龍戲珠小石牌,牌中倒刻著“水照延安”4個字。
在南邊山崖外側,左上角騰空有一座亭子,叫“印月亭”,在這個亭子下方有一口井,亭有正中鑿有一洞,有月光的晚上,坐在亭內(nèi),通過亭中的賞月洞下探,便可見一輪明月入井中。
順著山勢往下看。遠處,是城市新崛起的市區(qū)。
沿著景區(qū)的小路北行就是藥王廟,只有后邊山崖上的“醫(yī)德傳萬古”似乎在述說著過去。
藥王廟的北面就是凌空建起來的蓬萊閣,雖然和飛臨海邊的蓬萊仙閣不能相比,但建在山勢陡峭的山崖上,不但雄偉,而且實屬不易。
蓬萊閣有一座山門,進得門去,卻是一個臨山開鑿的院落,頗有點豫西地區(qū)靠山窯洞的感覺。
延州城古名叫膚施城,該名是淵源于釋迦牟尼佛!佛祖做菩薩時,于山上修行,見到一餓鷹跌落,佛祖悲心起,割自己肉,施肉喂鷹,故此城為念佛祖,故名膚施城。該古城自古是有城墻的,尚有片段尚見,在清涼山上能看到一段城墻,果名“膚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