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東沙游板燈
東沙村隸屬于福建省莆田市城廂區(qū)東海鎮(zhèn),位于東海鎮(zhèn)西南方向,緊挨坪洋村,上亭村,茂林成蔭,水美,氣候宜人,天藍水清。
東沙的板燈是我國江南一帶元宵板燈的總匯與縮影,別具一格、出類拔萃;它的精彩、華麗無與倫比,是東沙人文情懷的寫照。
“東沙”是莆田聞名的古老鄉(xiāng)村,位于莆田西南邊陲,靠山面海,海的那邊是惠安縣,與仙游縣朱寨鄉(xiāng)毗鄰。全鄉(xiāng)橫直十幾里包含近二十個村莊,都姓蔡,相傳是宋朝丞相蔡襄的后裔。祖宗留下的宮廟——金沙宮,至今還供奉著蔡襄的雕像神位,歷年香火不絕。改革開放后還在金沙宮的西南場地,專門建造了蔡襄紀念館。
東沙的元宵游板燈有悠久的歷史。傳說是為紀念900多年前蔡襄建造我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的泉州洛陽橋并創(chuàng)舉了世界橋梁的筏形基礎(chǔ)的卓著功勛而舉行的;游板燈幾乎是家家動手,全民歡慶的。每戶一板燈,一板約有3米長、板寬十公分、板厚2公分左右,一板上裝6到8盞燈,板與板之間——板端鉆孔用拐杖撐棍穿套串連。整條板燈約由130段板燈鏈接而成的長約400米的“燈龍”,村村都有1至2條“燈龍”。據(jù)傳板燈的板條是寄寓著洛陽橋是用條板石作橋梁連成1200米長的大橋,其中拐杖撐棍隱寓著洛陽橋的46座橋墩。板上安裝的花燈象征著當年老百姓像走馬燈似的觀賞落成的洛陽橋兩側(cè)的500個石雕護欄、28尊石獅和七亭八塔而顯露滿臉風光相輝映的光景。
每條“燈龍”的前面有個燈頭,恰似龍頭帶領(lǐng)板燈游,龍頭寓意著橋兩端的武士。后有十音、八樂、西樂、鑼鼓等跟隨,整個東沙的板燈相連起來,長近10公里,這近十公里的板燈都要沿繞祖廟——“金沙宮”門前,拜謁蔡襄神位而祭祀、鳴炮。相傳此舉蘊含著祈求國運昌盛、五谷豐登、人壽安康、子孫鴻福之意。“燈龍”的隨尾,恰似海龍王龍子和觀音大士等菩薩壓鎮(zhèn)。在這儀式中還傳說了一個“感恩”的故事。
據(jù)說許時洛陽橋橋位的洛陽江,水深浪大,橋基難以施工,蔡襄為此日夜發(fā)愁,寢食不安。有一天他突然夢見觀音大士指點他向海龍王求助。于是他寫了一封信,派衙吏送去海神處,衙吏以為此去必死無疑,便酒喝得大醉倒在海灘上,想讓海水漲潮卷走。哪知一覺醒來,不但沒被海水卷走,倒發(fā)現(xiàn)所帶的黃色公文袋變成紅色的,于是他連忙回來交給蔡襄,蔡打開一看,什么也沒有,只寫個“醋”字。他冥思苦想了好幾天,終于悟出海龍王的啟示,便把“醋”字拆成一個“酉” 字、一個“廿” 字和一個“日” 字來解字——顯然是叫你在二十日下午5~7時(舊式計時法“酉時”即是下午5~7點的時間)動工。果然在此時動工,三天三夜也不漲潮,橋基終于勝利砌成。為了感謝觀音大士和海龍王的相助,后人就將“圣母娘娘”等菩薩抬出游行、拜祭,并約定各鄉(xiāng)村游行的板燈也必須在下午5~7時啟程。
東沙的板燈隨著國家的富強,人民生活的提高,舊貌變新顏。燈的花樣多姿多彩,燈的制作工藝精巧,規(guī)模宏偉,聲勢浩大。這個一年一度的元宵板燈實質(zhì)上已發(fā)展成為“燈會”了:這當中既有游燈又有戲劇座臺伴演;既有焰火禮炮,又有音樂舞蹈相隨。
東沙的板燈花樣品種,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多有變幻。燈有宮燈、長鼓燈、球形燈、六角燈、八角燈等等外形各異,形式多種,燈外還裝有小花燈,燈上還鑲上小葫蘆燈。整個板燈還用串珠燈連環(huán)罩頂,構(gòu)成燈外有燈花簇擁、燈上有燈珠環(huán)繞。燈用各種顏色花樣的玻璃制成。各燈表面居多寫著“蔡”字或“四季平安”,有的還鑲上“紅樓夢”人物的花前月下,有的還描繪“八仙過?!钡牡涔实鹊葢騽⌒怨适庐嬅?。燈光是隨著科技的發(fā)展而進化著。過去的板燈是用紙燈,內(nèi)點蠟燭,改革開放初期改用電發(fā)光,但各條“燈龍”必須配一部拖拉機機頭作為發(fā)電機供電,這樣的游行較勞累,而現(xiàn)在則改用干電池,每板燈的兩端各裝一個小電池盒,作為板燈發(fā)亮的用電電源,輕便簡單,持久耐用,光輝奪目,很有創(chuàng)意,是江南一帶無與倫比的元宵板燈,這無疑是記載著文脈的源傳和時代的進步。
燈頭是領(lǐng)頭燈,過去是用木頭釘作一個雙孔木框,框裝兩個紙質(zhì)大燈籠,內(nèi)點蠟燭,豎上一根木棍,接上板燈就成燈頭?,F(xiàn)在大大不同了,燈頭靚麗壯觀。燈串燈成燈鏈,環(huán)繞燈頭,燈頭中間裝有大屏幕電視,有的在演“孫悟空大鬧天宮”,有的在演湄州媽祖的電影故事等等。在燈頭的兩側(cè),各配上電視屏幕,一路上戲劇播放。戲曲音樂,娓娓動聽,迂回時空。在燈頭的頂上嵌入閃閃發(fā)光的鄉(xiāng)村名稱,美不勝收。據(jù)說這樣的燈頭,制作安裝一個要花去6~9萬元,對此人們贊嘆:國民經(jīng)濟發(fā)展了,老百姓有錢,燈頭也貴氣了。
舞蹈和音樂是游燈的重要組成部分,跟隨在各條板燈的末尾。這當中既有古典音韻的八樂十音,也有近代的西洋樂器,大鼓小鼓配大鈸;既有身穿紅衣懸彩帶的腰鼓隊,又有美女西樂儀仗隊,一路上載歌載舞,八樂十音,聲聲入耳,歡樂無窮,腰鼓、舞蹈,翩翩起舞,吸人眼球,令人眼花繚亂,心曠神怡。見此,誰不說家鄉(xiāng)美!歌聲琴聲伴隨著游路兩旁人們虔誠的香火,齊鳴的鞭炮,合奏出國泰民樂的強音,迸發(fā)出人間美滿幸福的真情。
放禮炮 、焰火也是元宵燈會的內(nèi)容。金沙宮的禮炮 、焰火,加上周圍鄉(xiāng)村如朱寨鄉(xiāng)村等的焰火,匯成了多股多束的“金樹”、“銀花”,沖向云霄,閃耀天空?!扒蛐螡M天星”、“火箭炮”、“導彈炮”的炮星,像仙女散花,灑下人間,把黑夜的星空染成白晝、震得驚天動地,氣壯山河。據(jù)說有錢的鄉(xiāng)村比如海頭村,在燈過金沙宮時,一次放焰火、鞭炮就花費十多萬元,借以顯耀鄉(xiāng)村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實力。估計經(jīng)過金沙宮門前的板燈約有20條,都要停放在宮前燃放焰火和鞭炮的,連續(xù)時間要達6個小時多,花費的金錢少則十幾萬元,多則百把萬元,其情其景就是香港維多利亞公園的焰火也未必能比得上,這真是 “萬顆星光逗‘八斗’,十分春色樂‘東沙’”。
以戲助燈也是金沙宮游燈的特色。金沙宮元宵開演的戲場是很長的,戲要與游燈同步啟行,其夜連續(xù)要演三場。燈未結(jié)束,戲是不能停,要等游燈結(jié)束后才能休息。從中可品賞到板燈在元宵“燈會”中的分量,寄寓著百姓對洛陽橋多少的情感。金沙宮元宵夜的戲還有個特色,即戲場的開幕或收尾必須要有“八仙拜戲”的表演,隱寓著對蔡襄祭拜的虔誠。
春光明媚山河披錦繡,中華騰飛華夏亮“寶珠”。東沙元宵的燈、戲、舞、樂各樹一幟,又相互交融,匯成了無比歡樂的鄉(xiāng)土氣息,熏陶了東沙歷代人的人文情懷。這種鄉(xiāng)土氣息是鄉(xiāng)村歷史文化的淀積, 而“非物質(zhì)世界文化遺產(chǎn)”原本就是歷史文化的淀積。人們期盼有識之士,能不遺余力地去發(fā)掘,力爭東沙的板燈榮歸“非物質(zhì)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