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政和重要節(jié)日習俗
一、春 節(jié)
春節(jié)是政和縣百姓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初一到初三叫過“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叫“過大年”。新中國建立前,初一要選吉時開大門,大放鞭炮,祈求一年諸事如意。大人小孩一律換新衣,初一早餐吃除夕預先做好的粳米“歲飯”。有的人家早餐吃素,有的全天吃素。
正月初一一般不出門。初二要根據(jù)通書指的“吉利”方向,很早就帶著香燭去庵廟拜佛年,俗稱“出行”,然后到親友家拜壽,拜年,謁祖陵等。路逢熟人皆拱手道“拜年”、“恭喜發(fā)財”等吉利話。親友來家串門拜年要泡冰糖茶,請吃糖果,小孩要給紅包。
從初二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幾乎每戶人家都要請春酒會親友,親友之間互送禮物,城關和有些農(nóng)村過了初三,就有舞龍隊上街上戶舞龍。龍到哪家的大廳或門口舞動時,哪家就要放鞭炮歡迎,送紅包。元宵節(jié)鬧元宵,幾乎家家戶戶張燈結(jié)彩,迎傳說能“送子”、“保佑”子女的“陳林李三大奶”,舞龍燈、舞獅。踩高蹺,搖旱彩船,邊走邊演“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捉蝴蝶”等化裝小劇目,一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直鬧到深夜。
新中國建立后,除有濃厚封建迷信的活動被廢除外,過春節(jié)仍沿襲過去習俗。***各部門在春節(jié)期間,都舉辦各種球賽、燈迷展、放焰火、象棋賽、游園等活動。有時組織干部、學校師生到軍烈屬家拜年,送肉、柴、糧等禮物;到離退休干部職工家賀新年。過去的選吉時開關大門、選“吉利方向”出行拜佛、吃歲飯、初一不出門等習俗已有所改變。
二、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政和縣百姓祭祖掃墓(新墓要在春社前祭掃),家家戶戶在祖墓前點燭香,獻鴨、鵝(不用雞),焚紙錢,以示追念祖先之意,大姓世族多置田產(chǎn)專供祭祖之用,叫做“醮田”。少的十幾擔,多則幾百擔,輪流收租,誰享有“醮田”收租權,誰在祭祖之期要設宴請全族男女丁口,叫“做醮”。
小姓或貧窮人家對掃墓也同樣重視,但規(guī)模小。新中國建立后,清明節(jié)掃墓仍沿襲下來,多數(shù)學校在清明節(jié)組織學生到烈士墓獻花圈,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
三、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在政和縣被視為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節(jié)前,家家包粽子,備艾把、菖蒲、雄黃。五月初一把艾蒲用紅紙封好掛在每個門邊。把菖蒲頭浸在水罐里,腌在鹽缸里,用雄黃酒噴灑房子的邊邊角角。點燃艾把熏房子,相傳能驅(qū)蛇蝎,卻瘟邪。
端午節(jié)家家都要吃田螺,傳說這天吃田螺,將來眼睛會更光亮,初二起開始送節(jié),俗說“父等年,兒等節(jié)”,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節(jié)”。
第一個節(jié)送的禮物較豐富,要給女婿、女兒各一套夏衣,另送粽子、紅蛋、紙扇、蒲扇、咸黃瓜魚、豬膀蹄等等。人們利用節(jié)日走親訪友,互送棕子、咸魚、肉類等。初五,小孩都穿上新衣、襟前懸掛成串的樟腦丸或圓蒜頭,額上、鼻上抹雄黃。午宴一般都有粽子、薄餅以及雞、鴨、魚肉、黃蟮皮或蟮皮面等。宴前大人小孩要喝少量雄黃酒。念經(jīng)的老太婆都穿上拜佛念經(jīng)的大服,頸掛彌陀珠,在正中午時到橋上去“走橋”,點香燭,焚經(jīng)紙,往橋下河溪里拋擲用紅紙封好紅帶子綁扎的成掛的粽子,相傳這是紀念屈原,叫魚蝦吃粽子別傷屈原。
四、分龍節(jié)
每年夏至后,第一個辰日為分龍節(jié)。這天農(nóng)民休息并備酒菜歡度節(jié)日。
五、分龍節(jié)
農(nóng)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也叫七月半,政和縣百姓家家祭祀祖先。初一把祖先牌(俗稱公婆牌) 或祖先畫像供在廳堂,早晚供飯,點香燭、斟酒茶。一直要供到十五才送祖牌位歸龕。
在初一到十五期間任選一天(“鬼忌日”除外),設葷素菜八到十碗(其中一定要有茄子、空心菜)以祭祖先。用金銀箔折成金銀錠、紙錢,按祖先的名字,用冥票寫明,分堆焚化。另燒一堆紙錢給祖先“雇”來挑金錢的鬼使,叫“挑擔子”。富豪大戶要在祖廟祠堂輪流大辦酒席請全族人丁,俗叫“吃公婆暝”。新中國建立后,中元節(jié)曾1950至1979年中斷。1980年以后民間普遍恢復過中元節(jié)。
六、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為政和縣百姓傳統(tǒng)的重要節(jié)日之一,俗稱:“年三天,節(jié)(指端午節(jié))三餐,中秋一夜晚”。這一天,回娘家媳婦和出外的兒孫都應回家團聚。家家備酒菜和中秋餅,吃團圓飯。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中秋,以餅肉為主。中秋節(jié)主要是賞月。晚飯后,大人小孩在露天下擺設月餅果品請月、賞月。
新中國建立前,女子在中秋節(jié)夜陳列月餅、果品、茶酒,艷裝拜月宮,祈求來生貌似嫦娥;婚后未育的婦女拜月祈求早生貴子。夜里青少年舞流星、火球、燒塔。燒塔是先用磚塊瓦片壘成大小不一的尖塔,然后在塔內(nèi)燒柴草使塔通紅,再噴上煤油或紅酒,陣陣火焰沖天,為賞月的人們增添樂趣。
七、重陽節(jié)
農(nóng)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jié),也叫“重九節(jié)”。政和縣農(nóng)村在重陽節(jié)做七層糕或米凍粿,以示天氣。在城關,文人墨客登黃熊山或狀元峰等高處,遠眺山野秋色,叫做“重九登高”。家里有未滿十六歲孩子的,要到各家去討七色線,請陰陽法師念咒語,把七色線打五個節(jié),掛在小孩子衣襟的鈕扣上,祛災祈福。
這天,大奶廟請陰陽法師為孩童“過關”,凡十六歲以下的男女按歲數(shù)(一歲一兩)用麻搓成線圈,俗叫“金絲”,在線爐焚化,以祈保兒女平安長大。俏皮的孩子常往爐內(nèi)搶未燃著的“金絲”,用來放風箏。新中國建立后,隨著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祈保兒女平安之俗已無。
八、除 夕
除夕是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政和俗稱“卅日暝”。出外做生意、做手藝或探親的人全部要趕回家團聚。各家在除夕前要做好一切過新年準備工作,二十三日要送灶神上天“奏善事”,二十九日要接灶神回家“賜禎祥”。商人向欠債戶挨家挨戶討債,除夕夜還提著燈籠走街穿巷,爭取最后一刻討回債款。窮人家視除夕為“年關”,為躲避討債,常東躲西藏,待深夜子時后討債人走了再回家吃團圓飯,俗稱 “做皇帝”。除夕每家每戶要清理衛(wèi)生;做年糕、年果,炒花生、黃豆;購置過新年宴請賓客的各種菜肴果品;殺好雞鴨等牲物。除夕夜,備酒席請家神、俗稱“分歲”,再合家吃團圓酒,子女守歲祝長輩長壽,長輩給孩子們壓歲錢。新中國建立后,這些習俗大部分沿襲下來。
九、閏月飯
逢有閏月的年份,在閏月各家要備辦酒菜請女兒姐妹吃一餐午飯,俗稱“閏月飯”也叫“后頭飯”。越早越好,早請兒女們就會早富。吃完午飯就得回家,不得在娘家過夜。有“吃了午(飯)就會富,過了暝,簍仔當米(罐)”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