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隆迪人名
布隆迪全稱布隆迪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Burundi,法語:République du Burundi?,基隆迪語:Republika y'u Burundi)。國土面積2.78萬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cè),北與盧旺達接壤,東、南與坦桑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坦噶尼喀湖。境內(nèi)多高原和山地,大部由東非大裂谷東側(cè)高原構(gòu)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有“山國”之稱。西部剛果尼羅山脈貫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為尼羅河和剛果河(扎伊爾河)的分水嶺;裂谷帶地勢比較平緩。境內(nèi)河網(wǎng)稠密,較大的河流有魯齊齊河和和馬拉加拉西河,魯武武河是尼羅河的源頭。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谷及東部均為熱帶草原氣候;中西部屬熱帶山地氣候。截至2005年7月,人口為637.06萬。胡圖部族的人口約占總?cè)丝诘?5%、圖西部族13%、特瓦部族2%。法語和基隆迪語為同為官方語言。居民中75%信奉天主教,15%信奉基督教新教,2%信奉伊斯蘭教,其余信奉原始宗教。
16世紀時,建立了封建王國。1899年,德國征服當?shù)亟y(tǒng)治已久的王權(quán),將此地列為德屬東非的領(lǐng)土,1916年,被比利時軍隊占領(lǐng)。1922年,國聯(lián)將當時已合并在一起的盧旺達—烏隆地(Ruanda-Urundi)分配給比利時。1946年12月,聯(lián)合國大會將布隆迪交比利時托管。1959年,烏隆地與盧旺達分開,1962年6月27日,第16屆聯(lián)大通過關(guān)于布隆迪獨立的決議;同年7月1日,布宣布獨立,實行君主立憲,稱布隆迪王國。1966年11月28日,米孔貝羅(Michel MICOMBERO,1940~1983,1966~1976在任總統(tǒng))發(fā)動政變,廢黜恩塔爾五世(King Ntare V Ndizeye,1947~1972,1966在位),宣布成立布隆迪共和國,自任總統(tǒng)兼總理。1976年11月1日,以第一副總參謀長巴加扎上校(Jean-Baptiste BAGAZA,1946~ ,1976~1987在任總統(tǒng))為首的一批軍官推翻了米孔貝羅政權(quán),宣布成立第二共和國,巴加扎出任最高革命委員會***、共和國總統(tǒng)。1984年8月布舉行全民選舉,巴加扎當選為總統(tǒng)。1987年9月,布約亞少校(Pierre BUYOYA,1949~ ,1987~1993在任總統(tǒng))發(fā)動政變,推翻巴加扎政權(quán),組成救國軍事委員會,同時宣布中止憲法,布約亞任軍委會***、共和國總統(tǒng)。1990年5月,***公布“民族團結(jié)憲章草案”;同年12月,布民族統(tǒng)一進步黨召開特別代表大會,通過了“民族團結(jié)憲法草案”,組成了由圖西和胡圖兩個部族各占一半的新中央委員會,以取代原最高權(quán)力機構(gòu)—救國軍事委員會。1992年3月13日,頒布實施布獨立以來的第三部憲法,憲法規(guī)定,布實行多黨制和三權(quán)分立;總統(tǒng)以單名兩輪制普選產(chǎn)生,任期五年,可連任一次;總理由總統(tǒng)任命,對總統(tǒng)和議會負責。
布隆迪的人名結(jié)構(gòu)為姓氏在前,名字在后。但是西方媒體往往喜歡按照歐美人的習慣把名字放在姓氏的前面?,F(xiàn)在的布隆迪人已經(jīng)按照西方人的習俗,把名字放在姓氏的前面,如歷史學家奧古斯丁?恩桑澤(英語:Augustin NSANZE,法語:Augustin NSANZE,1953~ )?,F(xiàn)代的布隆迪人,一般采用天主教或新教的教名作為個人的名字,而姓氏則多采用本民族語言的詞匯,如新聞記者亞歷克西斯?辛杜希杰(英語:Alexis SINDUHIJE,法語:Alexis SINDUHIJE,1967~ )的名字“亞歷克西斯”(Alexis/ Alexis)是常見的基督教教名,而其姓氏“辛杜希杰”(Sinduhije/ Sinduhije)則是來自基隆迪語詞匯。
布隆迪婦女結(jié)婚后,并不像法語國家那樣需要改姓夫姓,如作家和模特埃絲特?卡馬塔瑞(英語:Esther KAMATARI,法語:Esther KAMATARI,1951~ )結(jié)婚后并沒有改用丈夫的姓氏“吉勒斯”(Gilles/ Gil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