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岐山五丈原諸葛廟
諸葛亮廟,亦稱武侯祠,位于渭河南岸、岐山縣城南25公里處的秦嶺北麓五丈原上,距寶雞市58公里。是為紀念蜀漢丞相諸葛亮而修建的。
此廟始建于三國末年。明《萬歷志》記:“元至元初年郭思恭祀五丈原武侯祠碑記中有‘廟自漢至今,千有余年’”的話。元明清屢經(jīng)重修增建。
民國18年(1929)被土匪燒毀,民國十九年(1930)西北民軍某部會同當?shù)厝罕娦迯汀?0世紀80年代對該廟進行了全面維修,擴大了廟區(qū),增添了設施,使其煥然一新?,F(xiàn)存廟宇基本上保持了清末建筑風格。
諸葛亮廟分為前后部分,座北朝南。前半部分是山門、鐘鼓樓、獻殿、八卦亭、正殿,后半部分是落星亭、碑廊、諸葛亮衣冠冢。整個建筑排列在由北到南的一條中軸線上。殿宇高大寬敞,布局嚴整,主次分明,結(jié)構完整。主軸兩側(cè)為獨立的院落。
廟宇的整個建筑具有我國古代祠廟的建筑風格,有較高的觀賞、研究價值。另外廟中還有落星亭、落星石、碑廊、文臣武將廊、八卦陣、結(jié)義槐、龍鳳柱、三絕碑、顯頌碑等景點。這些景點都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向游人傾訴著一個個生動有趣的諸葛亮的故事。
五丈原在今陜西省岐山縣城南20公里處,高約150米,寬約1公里,長約5公里,三面凌空,兩邊環(huán)水,南有秦嶺屏障,北有渭水自成溝塹,是一處攻退自如的兵家必爭之地。當年諸葛亮六出祁山,取路褒斜道,奪取五丈原,屢次向魏軍挑戰(zhàn),司馬懿抓住蜀車勞師遠襲的弱點,斂兵不出,以逸待勞。諸葛亮明白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便分兵屯田,供給軍糧,為久駐之計。兩軍對峙一百天后,諸葛亮不幸因積勞成疾,在秋風瑟瑟的八月,病逝于五原丈原軍中。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死后,“黎庶追思”,人民群眾十分懷念他。凡是他足跡所到之處,都修起祠廟進行祭祀。這塊高100多米,面積約12平方公里的黃土原,形似圓不溜溜的牙牙葫蘆,北端小,南頭大,最為狹窄的腰部,東西只有五丈寬,故名五丈原。
五丈原是諸葛亮幾十年南征北戰(zhàn)中最后一個戰(zhàn)場,諸葛亮死后,唐初便有人在此立廟,元代已具規(guī)模,明、清兩代至民國初進行了九次大的重修復修,并立會春秋致祭,后來由于風蝕雨貧農(nóng)主人為的破壞,廟宇殘破不堪,瀕于倒塌。1980年,***又撥款修復,并成為寶雞的一處旅游勝地。
這座諸葛廟,布局嚴謹肅穆,山門、獻殿、上殿建在一條中軸線上,鐘鼓樓屹立前院,八卦亭傲居正中。殿宇和廊房皆四角起翹,古樸而典雅,既有歷史的風貌,又有藝術的韻味。這對于“好為梁父吟”的諸葛亮來說,是恰當而貼切的構思。
殿內(nèi),除孔明從式塑像外,還有隨軍而來五丈原的姜維、楊儀、魏延、馬岱、王平、廖代等將領的塑像。獻殿內(nèi)東西兩壁鑲嵌的40塊二尺見方的岳飛書諸葛亮前后《出師表》石刻,被人稱為“兩絕”。廟內(nèi)石碑林立,牌匾盈門,皆出于歷朝歷代名家之手。遷客騷人、達官顯貴屢屢來此憑吊,也為這黃艾艾的五丈原增添了永不消失的風采。
廟內(nèi)壁石林立,牌匾盈門,雕像、壁畫栩栩如生,全出于歷代名家之手,特別是鑲嵌于獻殿兩側(cè)的四十塊岳飛書諸葛亮《出師表》石刻,筆法雄健,大氣磅礴,堪稱書法藝術珍品。
五丈原如今是一片農(nóng)田,游客來這里總想找一找古戰(zhàn)場的遺跡和傳聞。在農(nóng)田的中間有一道河灣,當?shù)亟新湫菫?,灣中的村子叫落星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