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陵
朝鮮王陵(朝鮮語:????)是朝鮮李朝時期(1392年-1910年)二十七代國王、王妃以及被追尊的國王及王妃的陵寢及墓園建筑,共有42座,絕大多數(shù)分布于今南朝鮮京畿道、首爾市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開城市境內(nèi)。2009年6月,位于南朝鮮境內(nèi)的40座王陵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朝鮮王陵形制
朝鮮王陵和王妃陵的形制嚴(yán)格遵守中國古代的《周禮》、《禮記》等典籍,并以李朝第一代國王李成桂的健元陵為藍本,通常由神道、紅箭門、丁字閣、焚帛爐、神道碑、山神石、石像生、魂游石、長明燈、墓冢、寶頂組成。依據(jù)功能劃分,則可分為神道、祭拜區(qū)、陵寢區(qū)三大部分。
在陵區(qū)之內(nèi),依山水的自然地貌修建有彎曲的神路。紅箭門是祭拜區(qū)的入口,通常為紅色的木柵門,靠近此門的地方有準(zhǔn)備日常祭品的水剌房和守陵人員居住的守仆房。紅箭門內(nèi)為祭拜的主要空間——丁字閣。丁字閣為單層建筑,面闊為三間,其中間一間向前凸出,平面呈T字形。在舉行陵寢祭祀儀式時,閣內(nèi)陳設(shè)祭主的神位以及供品。在丁字閣旁邊通常設(shè)有碑亭,以及祭祀王陵所在之山神靈的山神石。
朝鮮王陵的寶頂通常依據(jù)風(fēng)水理論,選擇左有青龍、右有白虎(均為小山脈)環(huán)抱之地,背后為主山(來龍),寶頂建在主山的中脊線延長線上。在寶頂之前有名為“魂游石”的長方形石臺,供王或王妃的靈魂登臺遠眺?;暧问赃吜⒂虚L明燈,其下方是四方或八方的石柱,長明燈兩側(cè)為石望柱。寶頂前方陳列有兩對石虎、兩對石羊、文臣和武臣各一對。與中國皇陵石像生沿著神道兩兩對立的縱向排列方式不同,朝鮮王陵的石像生是左右一字排開的。寶頂為圓形,周圍立有十二塊屏風(fēng)石或十二地支石。在寶頂后面通常圍有半圓形或U形的矮石墻,稱為“曲墻”。寶頂之下為墓穴,通常由地面向下挖掘十尺的深度。
朝鮮王朝的王室墓葬分為同原(國王與王妃合葬在同一墓室中)、同原異封(王與王妃合葬在一座陵墓中,但是立兩座寶頂;如果在正妃死后還立有繼妃,則修建一前二后或者一前三后的三座、四座寶頂)、同陵異岡(王與王妃分葬在兩座陵墓中,兩座陵墓緊挨在一起,共用同一個兆域和享殿,但以不同的主山作為墓穴的“來龍”。通常王陵在右側(cè),王妃陵在左側(cè))和異地安葬(王與王妃在不同的地方建造各自的陵園)四種。
朝鮮王朝初期,王陵的兆域范圍為周圍一百步,在肅宗朝營建明陵之后擴大了兆域面積,在其境內(nèi)種植松、柏、櫟等喬木,以及杜鵑等灌木。寶頂及墓丘上覆蓋的草皮由慕華館種植。根據(jù)朝鮮王朝時期的《國朝五禮儀》,王陵(含妃陵和世子墓園)為禁地,禁止居住、樵采、建造私人墳?zāi)?。在被劃為王陵兆域的地區(qū),所有的居民和墳?zāi)苟家迺r遷出。
在朝鮮時期,王陵工程勞役由平民承擔(dān),農(nóng)忙時期則以僧人代替。睿宗修建昌陵時征用了七千名百姓,世宗陵在睿宗元年從廣州遷葬至驪州時征發(fā)了五千名百姓和一百五十名工匠,消耗大米一千三百二十三石五斗,鹽四十一石三斗。
分布區(qū)域
朝鮮李朝的王陵絕大多數(shù)分布于大韓民國京畿道和首爾市境內(nèi)。由于第一次王子之亂中朝鮮王室一度遷都松京(今開城)的緣故,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開城市境內(nèi)有太祖神懿王后的齊陵和定宗的厚陵。此外,廢王端宗被安葬在其流放地——江原道寧越郡的莊陵。在朝鮮東北部的咸鏡南道境內(nèi)還分布著李朝四世遠祖的陵墓,即穆祖李安社的德陵和孝恭王后李氏的安陵;翼祖李行里的智陵和貞淑王后的淑陵;度祖李椿的義陵和敬順王后樸氏的純陵;桓祖李子春的定陵和懿惠王后崔氏的和陵。
朝鮮王陵大多采取同兆域分布的形式,如京畿道九里市仁倉洞的東九陵(健元陵、顯陵、穆陵、徽陵、崇陵、惠陵、元陵、綏陵、景陵),京畿道高陽市德陽區(qū)龍頭洞的西五陵(敬陵、昌陵、明陵、翼陵、弘陵),京畿道高陽市德陽區(qū)元堂洞的西三陵(孝陵、睿陵、禧陵),京畿道坡州市條里邑的坡州三陵(恭陵、順陵、永陵),京畿道南楊州市的洪裕陵(洪陵、洪陵),京畿道華城市的隆健陵(隆陵、健陵),首爾市的獻仁陵(獻陵、仁陵)、宣靖陵(宣陵、靖陵)、英寧陵(英陵、寧陵)、泰康陵(泰陵、康陵)等等。
國王生母及夭折王子的墓地(園)通常也設(shè)在王陵墓葬區(qū)之內(nèi),比如世祖光陵兆域內(nèi)設(shè)有徽慶園(純組生母綏嬪)和肅宗寧嬪墓;西五陵內(nèi)設(shè)有順昌園(明宗順懷世子墓)、綏慶園(思悼世子生母映嬪墓)和大嬪墓;洪陵兆域內(nèi)設(shè)有永徽園(高宗之子義親王李堈生母嚴(yán)貴妃之墓)和崇仁園(懿愍皇太子李垠及其長子李晉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