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花八門中國成人禮
漢族的成年禮在很大程度上止于追求道貌岸然的效果,讓人一望便知某人已經(jīng)是個“君子”。隨著時代的更迭和社會風(fēng)氣的澆薄,成人禮日益變得無足輕重,名不副實。到了清代,滿族統(tǒng)治者也許是對這種虛文假醋實在看不過去,干脆一紙令下,終結(jié)了漢族綿延了幾千年的成人禮,以致后來人只能在“不知不覺”中進(jìn)入成年。現(xiàn)在,中國的成人儀式主要集中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
冠禮和笄禮
古代的成年禮本意是為了禁止與未成年的異性通婚。冠禮是成年禮的一種高級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說是對成年人婚姻資格的一種道德審查。
冠禮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抖Y記》云:“夫禮,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對于冠禮非行不可,《禮記》的解釋是:“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故冠而后服備,服備而后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這么說,不懂禮義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禮,則一生難以“成人”。
冠禮從氏族社會盛行的成丁禮演變而來,一直延續(xù)至明代。具體的儀式是由受禮者在宗廟中將頭發(fā)盤起來,戴上禮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飾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頭、衣衫、革帶、鞋靴等,于是分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將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義的帽子一一戴上?!叭印敝?,還要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個“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備日后擇偶成婚的資格。
與男子的冠禮相對,女子的成年禮叫笄禮,也叫加笄,在15歲時舉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長替她把頭發(fā)盤結(jié)起來,加上一根簪子;改變發(fā)式表示從此結(jié)束少女時代,可以嫁人了。
漆齒和文身
漆齒是傣族、布朗族等成人禮的組成部分。漆齒,實為染齒,不染者不能公開參加社交活動。染齒前,需先吃些酸性水果,或用酸汁涂抹一遍牙齒,再點一束松明,讓松脂滴在瓦塊或木片上,再將黑煙熏齒,連染數(shù)日,直至將雪白的牙齒染成墨黑之色。與此不同,布農(nóng)族的孩子長到十五、六歲時,要拔掉兩顆門牙。
文身和繡腳是傣族、布朗族男子的成人禮,指在身上、腿上刺紋。民間有諺語說:“蛙腿尚有花紋,男人之腿怎可沒有花紋?!蹦行砸晕纳頌闃s,身上不刺紋者,人格低下,不如水中青蛙,會被姑娘們視為懦夫,很難得到女性愛慕,只能孤獨終生。文身一般在十四五歲時舉行。刺紋時,受刺者需服用一些帶有麻醉性質(zhì)的藥物,文身師用墨在肌膚上繪出圖案輪廓,以針蘸上顏料扎入皮膚,讓顏料殘留于皮膚內(nèi),形成永不消退的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