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莆田下沖沁村元宵節(jié)習(xí)俗
由于湄洲灣畔下沖沁村地處偏僻,遠離喧雜的城鎮(zhèn),村民們對媽祖又特別敬仰,因而,這里一直保留下諸多與媽祖有關(guān)的民俗活動。其中最隆重的要數(shù)正月的“鬧元宵”活動了。
從正月初九開始,下沖沁的村民就結(jié)隊來沁安宮請香,讓媽祖的香火在下沖沁自然村里挨家挨戶“駐駕”,庇佑各戶人丁興旺、物阜年豐,直到正月十二日才結(jié)束。
十三日開始就輪到上沖沁村張姓和林姓的人家了,大清早,沁安宮里里外外擠滿了人,期待媽祖的出殿,小孩們則爭著捧那十七尊小神像,那場面夠喜慶。
等媽祖出殿以后,早已有人將各支隊伍有序安排到村里各家駐駕巡安。到了晚上,媽祖得安排到張姓“福首”家“住厝”,村里的人都會到“福首”家上香,“福首”家得準備“紅豆丸”給鄉(xiāng)親們吃,祝愿大家一年團團圓圓、紅紅火火。家里有年長的因夜里不能到此上香,得捎他們的家人帶回去,這叫“送福氣”,祝福老人福壽安康、松鶴延年。第二天依舊到剩余的人家駐駕,晚上就輪到林姓的“福首”家“住厝”,習(xí)俗還和張姓一樣。
兩家“福首”那可是在年前就卜好杯確定下來的,按生肖并獲三圣杯的人才行。這些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卜得“福首”的人家那歡慶的場面越來越隆重。等到十五日晚上,各家各戶都巡安結(jié)束了,媽祖就安排回沁安宮里駐蹕。
十六日開始,安排繞境巡安,全村男女老少護著媽祖神像,經(jīng)田間,過村莊……繞過最外圍的村界巡安。待到近午時,海水將退至最低位,大家就在宮埕集中,請法師做完道場之后,年輕人就抬著神像從宮埕出發(fā),沿水路到鵝山“招渡亭”請香,當(dāng)?shù)胤Q作“娘媽走水路去娘家”。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后,受“后海圍墾”的影響,圍墾內(nèi)沒有潮汐,改為沿海堤道路到“招渡亭”請香。
還有一些習(xí)俗也較有意思,如“宮埕過夜”和“龍穴洗澡”等。
“宮埕過夜”是孩子們一到夏日就爭著到宮埕來過夜。一來,這里無蚊子之侵擾,有涼風(fēng)之相伴,可謂風(fēng)清月明,正合睡夢;二來,既可在此觀星,又可聽濤,偶爾下海捕抓些魚蝦再睡,好不愜意;三來,和伙伴們盡情地玩累了,就在媽祖的夢里酣睡,多美好!此習(xí)俗如今依舊保留。
“龍穴洗澡”是沁安宮旁有一方水池,等到海水上漲時,池底會不斷地冒出氣泡,人們親切地稱之為“龍穴”,因此得名。(黃志霖)
莆田元宵中的“福首”(做頭)人家
元宵,莆田農(nóng)村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它有別于其它地方。從正月初六開始,各個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依照傳統(tǒng)習(xí)慣,在祖祠祭拜祖宗和神靈。這種祭祀儀式從這個姓氏輪到那個姓氏從這個村輪到那個村一直延緩活動從正月一直鬧到正月二十九,由莆田東巖山、文峰宮舉行“媽祖尾夜燈”才結(jié)束。
在元宵活動中的,各個自然村不同姓氏人家每年根據(jù)年齡輩份流輪選出“福首”。在人們的傳統(tǒng)習(xí)俗中,能當(dāng)上“福首”就是族姓中最有福氣的人,“福首”一定是男性,每位男性一生只能做一次“福首”。
據(jù)說,做“福首”會給主人帶來好運,每位輪到“福首”人家都會十分重視,村上幾個“福首”人家也會相互攀比,暗自勁較。都想把排場搞得大一些。所以平時節(jié)儉的家庭這時也會慷慨解禳,有的要花費幾萬元來籌備各種活動,僅購買各種煙花炮竹就要花費上萬元,還要籌辦幾十桌酒席招待親朋好友。元宵前幾天“僮身”就開始忙里忙外,一些親朋好友親朋好友也會場主動前來幫忙:有的忙于搭彩門、掛紅燈、裝彩車、擺宴桌、有的忙于殺豬屠羊、準備各種祭祀用的物品,大家都想把“福首”人家的祭祀活動搞得熱鬧一些。元宵這一天,同族的親戚都會挑來裝有肉、面、蛋等賀品的“十盤擔(dān)”前來賀喜,族人在“福首”的帶領(lǐng)下來到祖祠的大廳中按照傳統(tǒng)儀式舉行祭祀活動。昔日破舊冷清的老房子開始熱鬧起來了,在這里處處洋溢出喜氣盈門的氣氛。
“福首”除了在家舉行祭祖招待親朋好友,更重要的是在村里廟會活動中充當(dāng)主祭,亦稱“捧手爐”。元宵期間,宮廟中的菩薩抬出來遨游本村境內(nèi),游行路線按各村習(xí)俗約定,稱為“行道”游行。村里幾位“福首”捧著香爐,隨著媽祖神像或其它“社公”在旗花、涼傘的護送下,不分晝夜挨家挨戶繞境賜福。所到之處家家戶戶設(shè)宴桌迎神祭拜,給菩薩壓歲錢。法師誦經(jīng)做道,嗩吶車鼓輪番助興,棕轎繞大埕不停擺動,大家俯首叩拜,求神保佑。在濃濃的鞭炮聲中把慶賞元宵推向高潮。(徐學(xué)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