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聊城12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聊城市,隸屬于山東省,位于山東省西部,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2700多處,聊城城區(qū)獨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國北方的威尼斯"之稱。其境內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
1、光岳樓
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qū)古城中央,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為四重檐十字脊過街式樓閣,通高33米,由墩臺和4層主樓組成。
光岳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岳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zhèn)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
2、聊城山陜會館
位于山東省聊城市城區(qū)的南部,運河西岸,乾隆八年(1743年)山陜商人集資合建供奉武圣關羽的神廟與商業(yè)會館相互結合的古代建筑群。從開始到建成共歷時66年,耗銀六萬。整個建筑包括山門、過樓、戲樓、左右夾樓、鐘鼓二樓、南北看樓、關帝大殿、春秋閣等部分,共有亭臺樓閣160多間。
該會館是清代聊城商業(yè)繁榮的縮影和見證。
3、臨清運河鈔關
位于臨清市老城區(qū)內明代會通河旁,是明清兩代中央***設于運河督理漕運稅收的直屬機構,也是目前僅存的一處運河鈔關。
臨清運河鈔關為一組建筑群,自運河而西依次為河口正關、閱貨廳、"國計民生"坊、關堞、儀門、正堂等。南北三進院落,置設穿廳、船料房、鼓鑄坊等,占地四萬平方米 ,廳堂坊舍室四百余間。
4、隆興寺鐵塔
位于聊城市城區(qū)運河西岸、原護國隆興寺內。始建于宋代,明永樂年間倒塌,成化二年(1466)由隆興寺主持祖崇等僧眾重新豎立。隆興寺鐵塔是聊城市現存最早的古代建筑。
鐵塔為八角形仿木結構鑄鐵式佛塔,由地宮、塔座、塔身、塔剎四部分組成,塔座高3米,塔身高15.5米,通高18.5米。
5、興國寺塔
位于高唐縣梁村鎮(zhèn),興國寺塔為樓閣式磚塔,八角十一級,高38.8米,邊長2.85米,第一層為重檐,北面開一門,以上各層均為單檐,每層四門,檐下施以斗拱,整齊有秩。塔的頂部置葫蘆形塔剎。從其建筑格局看應為宋代遺物。
6、曹植墓
位于聊城市東阿縣魚山鎮(zhèn)魚山村,依山而建,始建于三國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操三子曹植的墓地。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
1951年,山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曾清理出土文物132件,其中除 瑪瑙珠、瑪瑙泡、青玉璜數件較精外,其他大部為陶制明器,象車、案、壺、盆、雞、狗、鵝、鴨之類的文物。
7、韓氏家族墓地
位于莘縣董杜莊鎮(zhèn)梁丕營村北200米處,現存韓國昌、韓允中父子及其家族墓地與神道碑、牽馬俑、石馬、武士俑、羊、虎、墓表等石刻。據舊唐書記載:魏博鎮(zhèn)為割據河北的三大強鎮(zhèn)之一。韓允忠為唐魏博節(jié)度使,其父韓國昌為貝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故其家族墓地規(guī)模宏大,石刻雕琢古樸,系用圓雕手法雕刻而成,碑額利用高浮雕的手法雕刻成,神龍曲身盤繞、層疊分明。
8、景陽崗遺址
位于聊城陽谷縣城東張秋鎮(zhèn)。據地方志記載這里原來崗阜起伏,草密林茂,傳說為"武松打虎"之處,遺址內臺基上有始建于明代的"武松廟"。
景陽崗遺址是一處龍山時代城址。城址平面呈橢圓形形,東北西南向,長1200、寬300-400米,面積約35萬平方米。
9、教場鋪遺址
位于茌平縣樂平鎮(zhèn)教場鋪村西北。相傳戰(zhàn)國時孟嘗君曾于此練兵,故名教場鋪,該遺址于1994年發(fā)現,到2000年進行了四次考古發(fā)掘。清理出房址、陶窯、祭祀坑、奠基坑、墓葬及灰坑等大量海岱時期龍山文化中晚期階段的遺跡,并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等遺物。
10、尚莊遺址
位于聊城市茌平縣城西南1.5公里的尚莊村東20米處隆起的土崗上,1975年秋與翌年春,文物考古工作者對該遺址進行了兩期發(fā)掘,揭露面積約750平方米,出土漢代、商周、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時期較完整的遺物四、五百件。該遺址為研究新石器時代的商周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11、蕭城遺址
位于聊城市冠縣,又稱為蕭城、駐馬城、歇馬城、盔安城,是宋代遺址。
古城址遺跡有點將臺、箭樓、城門樓、磨盤洞、烽火臺、飲馬井及萬人坑等,是宋遼簽訂"澶淵之盟"的歷史見證。
12、土橋閘遺址
位于聊城市東昌府區(qū)梁水鎮(zhèn)土閘村,是京杭大運河上重要的設施。土橋閘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拆修。
2010年8月至12月,對土橋閘遺址進行了全面發(fā)掘,發(fā)掘出瓷器、陶器、銅器、鐵器、玉石器近萬件、石碑兩方。
2012年又出土了一尊清朝鎮(zhèn)水獸,之前已發(fā)掘出三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