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陸河“父親”稱謂的變遷
廣東省陸河縣是一個純客家方言地區(qū),客家文化底蘊相當濃厚??图胰嗽趯τH屬的稱呼方面,有著自己的傳統(tǒng)習慣。在改革開放以前,有些外來的稱呼不易被接受,陸河自然也不例外。下面筆者對“父親”稱呼在陸河的變遷作一下探討。
在改革開放以前,絕大多數(shù)陸河人都叫自己的父親為“阿伯”或“阿叔”。叫“阿伯”的人,人們就知道叫者是被叫者的兒子。叫“阿叔”的人,人們就不一定知道叫者是被叫者的兒子了。以前的人們叫父親為“阿伯”,就相當于現(xiàn)在人們叫父親為“阿爸”(爸爸)。
為什么會出現(xiàn)有人叫自己父親為“阿伯”或“阿叔”?據(jù)說,客家人傳統(tǒng)風俗中有:小孩稱呼自己的父親不要那么親,就比較容易養(yǎng)育的說法。再加上有些長輩認為有些人命硬,不易養(yǎng)育,所以需要過房給其他親屬做兒子。因此就產生了叫自己父親為“阿伯”或“阿叔”的現(xiàn)象。
據(jù)調查,在民國中期以前,在陸河還沒有出現(xiàn)“阿爸”這個稱呼。直至約七十多年前,在陸河地區(qū)才有人開始啟用“阿爸”一詞。當時主要還是一些在陸豐縣城東海鎮(zhèn)(時陸河歸屬陸豐管籍)工作的人,他們的兒女才稱呼他們?yōu)椤鞍帧?。有些外地遷來講其它方言的人,也稱呼他們的父親為“阿爸”。至于長居的本地人,則幾乎沒有這種習慣。據(jù)說,當時的人們聽到別人稱呼父親為“阿爸”時,都感到很別扭。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長居本地的人群中才有人稱呼父親為“阿爸”。這些人都居住在圩鎮(zhèn)或有工作(在國營或集體單位上班的人,當時人們稱這些人為“同志”)的人的子女。一開始人數(shù)很少,以后才逐漸增多。不過那時人們使用“阿爸”一詞時,受到了傳統(tǒng)文化所帶來的很大阻力,致使沒有普及開來。當時人們認為,只有當“同志”的人,才有資格被人叫“阿爸”。
“阿爸”這個稱呼的普及,并最終完全取代“阿伯”、“阿叔”稱呼,則還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事。這是對年紀較小的人而言。
現(xiàn)在還有很多上了年紀的人,叫自己的父親為“阿伯”或“阿叔”,已不易判斷被叫者是否是叫者的父親。我想在若干年后,如果有人仍然這樣稱呼自己的父親,那時候的人們肯定不再會認為被叫者是叫者的父親了。
弄清“阿伯”、“阿叔”與“阿爸”的演變過程和時間,有利于研究客家文化,所以我們必須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