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吉克族的鷹笛
鷹笛,是塔吉克族和柯爾克孜族古老的邊棱氣鳴樂器,因用鷹的翅膀骨制作而得名。塔吉克語稱那依、淖爾,柯爾克孜語稱卻奧爾。流行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等地。
由來傳說
關(guān)于鷹笛,塔吉克族民間流傳著這樣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居住在“萬山之祖”帕米爾高原上的塔吉克人,還過著狩獵生活,家家戶戶養(yǎng)著獵鷹,它們白天隨主人狩獵,晚上為主人放哨看家。有一個名叫娃發(fā)的獵手,住在達卜達爾山谷里,他家祖輩都是有名的獵戶,家里有一支祖?zhèn)鞯您慂?,已活了一百多年,可眼力還非常好,百里以外的小雀也休想逃避,它的尖嘴和利爪能撕碎一只黑熊。遠近獵手都羨慕這只獵鷹,都叫它“鷹王”。
娃發(fā)每天帶著“鷹王”狩獵,獵獲的鳥獸也和過去一樣,全被奴隸主奪去。命運如此悲慘,他只有向“鷹王”傾訴自己的哀怨:“塔吉克奴隸啊,像天邊墜落的星星?;钪谋晃砦保廊サ亩奸]不上眼睛。兇狠的奴隸主啊!殘酷無情,冷硬的心腸,像慕士塔格冰峰。塔吉克奴隸啊!難道永遠是天邊將要墜落的星星?!”這歌聲像獵鷹一樣張開了翅膀,到處飛翔,傳遍了高原、山谷,奴隸主嚇得膽戰(zhàn)心驚,下令娃發(fā)交出“鷹王”,為他家看門護院。娃發(fā)氣得幾乎昏了過去。“鷹王”對他唱了起來:“娃發(fā)娃發(fā),快把我殺,用我骨頭,做支笛吧,你有了笛,要啥有啥,就不會受苦啦!”娃發(fā)聽了又驚又喜,怎舍得殺掉自己心愛的獵鷹呢,他撫摸著鷹的羽毛,流下了傷心的眼淚?!苞椡酢庇殖溃骸巴薨l(fā)娃發(fā),快把我殺,我死以后,會成仙家,若不殺我,主家一來,把我搶走,你也難活?!蓖薨l(fā)心想,也許它真能變成神仙吧,就把“鷹王”殺了,抽出翅膀上最大的一根空心骨頭,鉆了三個洞眼,做成了一支短笛,取名“那依”,吹出了動聽的曲調(diào)。
娃發(fā)吹起鷹笛,獵鷹成群而至,狠狠地懲罰了奴隸主,使他再也不敢欺壓奴隸了。從此,鷹笛在塔吉克人盛行不衰,并且一直流傳至今,可見歷史之久遠。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中,陳列著一件從南疆巴楚縣脫庫孜薩米出土的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581年)的三孔骨笛。據(jù)民族音樂學家周菁葆先生考證,它就是古代的鷹笛。與今日塔吉克族的鷹笛,在用料,形制和吹奏等方面均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