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慶春節(jié)風俗的傳統(tǒng)和現在
臘貨傳遞出最早的年味
腌制臘貨的習俗在安慶市由來已久,每年臘月晴好的日子,大街小巷到處都能見到晾曬的臘貨,這些臘貨經過陽光的“愛撫”,散發(fā)出陣陣誘人的香味,時刻傳遞著即將過年的信息,讓人們最先感受到了年味。
由于臘貨貯存時間長、食用方便、味道鮮美等特點為眾多市民所鐘愛,因此腌制臘貨始終是很多人家臘月里的“必修課”。以前腌制的臘貨主要用途是應急,臘月雨雪多、蔬菜稀少,不便買菜的時候,一家人象征性地弄點臘貨下飯,或是臨時來了客人用于招待。這個時候,不管是客人還是家人,只要見到桌上有了臘貨,就會感到過年的氣息。腌制臘貨的另外一個目的是圖個好的吉兆,通過儲備的臘魚、臘肉、臘雞、臘鴨等,企盼來年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從臘貨腌制、晾曬、食用的整個過程,每道環(huán)節(jié)都傾注著美好的愿望,年味無意間也被滲入到了每道工序之中,時時觸及著人們的神經,一不留神就會想到快過年了,讓人最先接受到過年的信息。
現在,很多人家仍然延襲著腌制臘貨的習慣,其目的已有所改變,更多的是為了品嘗它獨特的口味,其實,臘貨本身的特有味道就是年味的組成部分,只是一部分人沒有這樣認為而已,現在想想,當腌制臘貨的那一刻就意味著離過年不遠了,過年的餐桌上又缺少不了這種傳統(tǒng)的年貨,所以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臘貨都是最早傳遞出年味的食品,從某種意義上理解,臘貨的味道就是年味。然而,如今不少人圖省事不腌制臘貨,想吃的時候購買也很方便,所以由臘貨反映年味的效果,在他們身上有所淡化,他們只通過別人晾曬的臘貨感受到絲絲年味,缺少了自己動手傾心盡力操作的過程,而這一過程恰恰蘊涵著只可意會的年味。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傳統(tǒng)的過年習俗漸漸地省略了,如腌制臘貨、炒炒米、炸圓子等,這就是人們感覺年味漸淡的根本原因。
炒米飄出傳統(tǒng)的年味
炒米,對于廣大宜城市民來說,是一種非常熟悉的食品,然而很多人未必知道,炒米不僅是安慶市特有的食品,還是我國最早的快餐之一,在它的身上聚集著濃濃的年味,凝聚著安慶人民的智慧。
由于生活水平的關系,過去,很少有人平時炒炒米的,只有過年的前夕,各家各戶才炒炒米,炒炒米大多選擇寒冷的天氣,將洗干凈的米經過冷凍,炒出來才松脆可口,經濟條件好的人家用糯米,普通人家則用粳米。炒炒米僅靠主婦一人是不行的,因為一個人操作顧上顧不了下,稍不留神就會將米炒焦,所以得有人打下手,控制爐灶里的火候,男人早早地將柴劈好,在一旁看事做事予以配合,一邊陪伴著妻子,一邊倆人商量過年的一些細節(jié),通常,結束炒炒米都要到深更半夜,雖然天寒地凍,但灶臺里的火燒得屋里暖洋洋的,營造了春天般的氛圍,一家人其樂融融。每年的這個時候,空氣中都會不斷地彌散出炒米的香味,不諳世事的孩子也能切實地感覺到就要過年了。這段時間孩子們最高興,玩得再晚家長也不會責備,看到誰家燈火通明,串上門后將小嘴放甜點,準能有所收獲,無論是炒炒米、炒花生、蠶豆、還是炸圓子,都可以盡情地享受,平日的饑餓感也蕩然無存。但是,炒了炒米或準備了其他年貨的人家,也僅僅在制作過程中慷慨大方,過年前后是不會輕易地給孩子吃的,因為當時的生活普遍清苦,所準備的年貨是為了接待前來拜年的客人的,要是讓孩子敞開吃,正月將缺乏待客之物。
在過去的日子里,正月接待客人是離不開炒米的,拜年的客人一般耽擱的時間不會太長,盡到了禮儀還要到其他人家去,而安慶素來有著“燒茶”的習俗,由于炒米食用十分便利,因此始終是過年待客的主要食品,為主、客節(jié)省了時間。炒米“一食兩用”的優(yōu)點,是安慶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智慧結晶,這種食用方法在全國非常稀少。國人尚且不知快餐這個名詞時,安慶人民早就食用炒米了,所以說炒米是我國最早的快餐之一。
因為炒米的特點突出、地域特征明顯,所以備受人們喜愛,很多背井離鄉(xiāng)的安慶人更是對其情有獨鐘。
炒米至今仍然是一種年貨,但早已不是稀罕之物了,由于炒米的制作過程較為繁瑣,很少有人自己制作,因此,在宜城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加工經營炒米的,正因為如此,安慶人準備年貨少了這項工作,這一缺失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年味。
除夕話不盡豐富的年味
要說年味,大年三十是最濃厚的,因為這一天一夜為“年”的凝結點,有著話不盡的年味。
雖然經過了多日的準備,大年三十這天,各家各戶的主婦還是早早地為年夜飯忙碌著,因為這餐飯積蓄了一年的財力,是最講究、最奢侈的,普通的人家平時舍不得吃的東西,這個時候傾其所有奉獻出來,家庭富裕的人家年夜飯更是豐盛。開席前,必燃放長長的鞭炮,一方面行“接祖”之禮,另一方面為慶祝親人團圓創(chuàng)造喜慶氣氛。年夜飯不管家境如何,魚是少不得的,有魚則寓意吉慶有余,除了食用的魚外,還要專門準備一份“聽話魚”,所選擇的魚種也很講究,大多使用鱖魚或鯉魚,目的是圖個口吉,“聽話魚”是不吃的,席間,晚輩祝福長輩、長輩關愛晚輩的美好語言,都由其聽取、記錄,年夜飯隆重而歡慶的氣氛將年味推向了高潮。
年夜飯快結束時,大人給小孩壓歲錢是必不可少的程序,但有了壓歲錢的孩子是沒有完全支配它的權力,只能提取很少的一部分自己獨立使用,盡管如此,孩子們還是歡天喜地的,所營造的喜慶氛圍,成為年味的重要元素。吃過年夜飯,孩子們在家里呆不住了,成群結隊地開展自己喜歡的游戲,真正地成了自由人,不管玩到什么時候也不會挨罵的;男人則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不是神吹海侃就是打牌,以此方式“守歲”;而女人還輕松不下來,因為大年初一是不干家務活的,尤其不能掃地,以免將“財喜”掃掉,所以三十晚上還要將家里收拾干凈。
人們之所以感覺過去的年味濃,是因為到了“年關”,每個人都為過年而忙,無論是勞作的過程,還是思想意識都圍繞著過年這個主題,年味當然格外濃厚?,F在,人們的日子好過了,生活的需求隨時都能滿足,再也不會有“年關”的意識,很多人將年夜飯也搬到了酒店,省掉了繁瑣的操辦過程,輕松地享受著過年的悠閑,但事物是一分為二的,有得必有失,缺失了籌辦年夜飯的經歷,年味在這個環(huán)節(jié)變得淡薄了許多??墒牵笆貧q”的年味整體上比過去濃,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春節(jié)聯歡晚會,為人們“守歲”提供了精神大餐,集聚了更多年味的成份。當電視機里敲響新年的鐘聲,人們不僅燃放煙花爆竹,還通過各種現代化通訊手段拜年。年輕人在歌舞廳放聲高歌、翩翩起舞,盡情地歌唱美好的生活、品嘗甘甜的年味?,F在的年味較之以前更豐富多彩了,有時代的氣息,年味有著眾多的體現方式,說不盡、道不完,只要細心品味,每個角落都能嗅到過年的氣味。
拜年散發(fā)出和諧的年味
過年期間,拜年這項活動,將年味“發(fā)酵”到了極點,無論是街頭的景物,還是行人的裝扮,都以一種欣欣向榮的精神邁向春天的懷抱,空氣中的年味也洋溢著春的氣息。
按照傳統(tǒng)的習俗,安慶人拜年是有講究的,大年初一早上,女兒、女婿要到岳父家拜年,當然不能空著手去,至于攜帶什么禮物則沒有規(guī)矩,根據自身經濟條件和岳父、岳母的喜好酌情而定。但進門時女婿一定要走在前面,因為新的一年開始,迎接的第一位客人是男人,這一年就會興旺發(fā)達、萬事如意,如果是女人則觸了霉頭,當年有可能不順心;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是別人家的人,自然也是客人了,而女兒、女婿是到岳父家的第一批客人,所以女兒不敢大意地率先進入父母的家。
來到岳父、岳母的家中,翁婿、母女之間相互祝福必不可少,主、客的分別也一目了然,岳父、岳母忙著端茶遞水,女兒、女婿坐定后,岳母就會到廚房“燒茶”,所謂“燒茶”就是辦理便餐。為女兒、女婿“燒茶”,大多用面條、雞腿和五香蛋,懂事的女兒、女婿是不肯吃雞腿的,留著給岳父、岳母“做人”用,吃了中午正餐后,經過一番熱情的話別,才算完成給岳父、岳母拜年的任務。過去受經濟條件的制約,母女間少有走動,一年也見不了幾次面,初一這天也是母女說說私房話的大好時機,從她們的竊竊私語到開懷大笑,無不體現出喜悅的年味。
在那個年代,物質生活水平不高,但人們的精神充實,拜年,這種親情交流形式,在你來我往的過程中,使年味更加濃烈了。
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改善了,拜年的方式多樣化了,電話、信息、網絡等現代化通訊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行走式的拜年方式,使拜年的形式由流動的表象潛入靜止的“內存”。因為很多人將過年形式鎖定在傳統(tǒng)模式范圍,忽視了新興的拜年方式,所以感到現在的年味沒有過去濃,其實,現在的年味并不比過去淡,就拜年而言,年味更多的由現代化通訊工具來體現,這是社會進步的特征,人們已經漸漸地認同了這種便捷的拜年方式,濃濃的年味隨著現代化通訊工具融入人們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