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陽西春節(jié)習俗
陽西是個古老的郡縣,獨立為郡的歷史長達五百多年,據(jù)史志介紹,陽西屬廣東下四府,下四府為古百越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同時,又因陽西所轄八鎮(zhèn)大多臨海,漁民居多,在過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時有很多與陽江人不同的習俗,這些習俗諧趣而又特別,讓人嘆為觀止。
接炮頭
每年正月十一,陽西人習慣在各處的媽祖廟前放燈,這天,媽祖廟前人山人海,廟門前放著十二個花燈,花燈點燃,隨著一聲脆響,花燈帶著一串火花,直沖云霄。十二個花燈升在半空,恰如十二把降落的傘,尉為壯觀?;羧急M,最后一個會爆出一串草捆子,狀如手琢,在半空中搖搖欲墜。這時,人群洶涌,萬頭趨動,萬千雙眼,都緊緊盯著那草捆子,俗叫炮頭。據(jù)說,誰有幸接到那炮頭,這一年便會行大運,遇事逢兇化吉。懷了這美好的愿望,人們爭先恐后地朝炮頭可能會落下的地方涌去,最終,炮頭落下來,經(jīng)過一翻驚險的爭奪,有人幸運地搶到了炮頭。
搶到了炮頭的人要馬上到媽祖廟前拜謝,第二年再去廟里酬福。而按照慣例,接到了炮頭的人,隔年的正月十一,要依樣做一個燈送到媽祖廟前,以供放燈之用。家里富裕的人家,會多做一些花燈送到媽祖廟里,每盞燈都會用鈔票糊上面,以示自家的富有。
陽西人新春所做的這些花燈,做工很是考究。每盞花燈所需費用不菲,對大多不富裕的一般人家,做燈酬福等便成了經(jīng)濟負擔。陽西人常把娶來的不賢惠的媳婦比做“炮頭”,就是比喻一件美好的事物,結(jié)果卻變成了沉重的負擔。
做花燈
凡是生了男孩的人家,大年三十這天都要到手工藝人那里選購一個精美的花燈回來掛在祠堂或廟里。
花燈一般用竹篾扎架,外糊花紋紙,做成六角菱狀,上加燈蓋,燈身寫一些吉祥語,花燈內(nèi)點油燈或蠟燭。春節(jié)期間,每天到祠堂和廟里上香、添油。正月十二這天,主人再置辦酒席,親戚朋友登門致賀。視自家經(jīng)濟情況而定,晚上,再請電影隊放電影。普通人家是村里幾戶添丁的合請,經(jīng)濟好的人家、獨力承接。還有些人家請來戲班做“大戲(粵?。?。
做“燈”期間,有些想早得子孫的婦女,會于晚間潛入祠堂或廟里,偷取一些“燈帶”回家放在房中,祈求“早生貴子”。
偷青
山里的孩子,除夕晚上,會早早洗澡凈身,穿上漂亮衣服,暮色降臨時唱著歌兒轉(zhuǎn)悠到村外菜園里,瞄準哪家的菜兒好就“偷”上幾把,賞著菜兒的郁蔥,聞著菜兒的清香,一起到約好的孩子家里煮宵夜。有不成文的規(guī)矩:孩子們不能只偷一家人的菜,大人們見著小孩子在“偷青”是不許罵的。
所謂偷青,取意“偷聰”,預示孩子將來長大了越發(fā)聰明伶俐。
行樁
居住在海邊的漁民大年初二盛行“行樁”。這一天,漁民們會早早起來,準備豐盛的拜祭禮品,在泊船的地方舉行隆重的拜祭儀式,掌船手隨著儀式把船開動,慢慢朝東西南北四方轉(zhuǎn)動,謂之行船方方吉利,四海來財!祈禱新年順風順水,有好魚獲。海邊的水產(chǎn)養(yǎng)殖戶亦把這個形式作為開年的重要事項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