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霸州勝芳古鎮(zhèn)
勝芳鎮(zhèn)位于京津保三角中心,東距天津35公里,北距北京120公里,西距保定130公里。112國道毗鄰勝芳,津保高速公路在勝芳設有出口,交通便捷。全鎮(zhèn)現(xiàn)轄39個街村,常住人口9萬人,流動人口6萬余人,鎮(zhèn)域面積104.7平方公里,規(guī)劃區(qū)面積53.5平方公里,建成區(qū)面積22平方公里。
勝芳始建于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原為水鄉(xiāng),最初因地處河堤匯合處而得名堤頭村,公元前278年燕王以武力收復此地,取共享和平之意,改堤頭村為武平亭,后為避諱皇帝年號且因渭水河流經(jīng)此地,遂將武平改為渭城。
北宋仁宗年間,蘇東坡之父蘇洵在本地任主簿之職,將南方種植水稻、蓮藕的技術傳入白洋淀東淀,渭城的廣闊水域呈現(xiàn)一派蘆稻相映,菱荷飄香的景象,文人墨客竟相吟詠“勝水荷香”、“勝水流芳”等詩句,從此渭城改名為勝芳。古時的勝芳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水旱碼頭,“水則帆檣林立,陸則車馬喧闐”,商賈云集、風景秀麗,相傳乾隆皇帝曾三次親臨東淀,留下“南游蘇杭,北游勝芳”的美譽。
與其他地區(qū)相比,勝芳雖然不具備自然資源優(yōu)勢,但勝芳自古就有經(jīng)商務工傳統(tǒng),有著濃厚的創(chuàng)業(yè)文化和民風,俗語說:“男摸魚、女織席,挑著擔子做生意”。冀中平原最早的金融業(yè)、津西最早的郵政業(yè)等都誕生于勝芳。
天津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的航運中心和貿(mào)易中心,受其影響,勝芳也有著濃厚的商業(yè)氛圍,素有“小天津衛(wèi)”之稱,因為勝芳當時特殊的地理位置,通暢順達的水陸交通,成為溝通京津保的商品交易轉(zhuǎn)運集散地,勝芳人投資意識強,精于商賈,善于理財?shù)膫鹘y(tǒng)秉性和內(nèi)在潛質(zhì)一直延續(xù)至今。
勝芳河
勝芳河穿勝芳古鎮(zhèn)而過,是勝芳的母親河和發(fā)祥地,形狀分布酷像一條游龍,是勝芳人心目中的一條龍河。勝芳河水從古鎮(zhèn)西北部中亭河進入古鎮(zhèn),自鎮(zhèn)東南方匯集到中亭河,是鎮(zhèn)內(nèi)的主要水陸通道,明清時期鼎盛一時,可南下蘇杭,北上京師。東淀的紫菱黃蟹從這里走出,天下的奇珍異貨也源源不斷的被運送到此。時下,勝芳河兩岸小戶人家、秀女浣紗、夕陽西下、炊煙裊裊,小橋流水仿佛人到江南。
中亭河
勝芳南為中亭河,屬大清河支流,從文昌閣沿堤西行3公里到崔莊子村南,有風光秀麗的中亭河自然風景區(qū)。中亭河水域東西長10余公里,水域面積約300萬平米。中亭河風光旖旎,乘船賞荷,葦塘河畔獨釣雪、水上人家品魚香。
勝芳古鎮(zhèn)景點
戲樓
勝芳古鎮(zhèn)戲樓是古勝芳”三宗寶“之一,又稱“九成樓”,地位和影響居“三宗寶”之冠,是昔日民間著名文化娛樂場所。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咸豐年間重修。古戲樓舊址座落于武廟前街(今勝陽路)西側,座南朝北。復建后的戲樓由原址向北移400米,位于中山街北、王家大院西側,是按照上世紀二十年代和五十年代的戲樓舊照設計建造的。
勝芳戲樓為清制大式建筑結構,歇山大屋頂,屋頂四角飾有套獸、蹲獸、垂獸,正脊兩端飾有鴟吻(傳說為海中的一種魚,能噴浪降雨,用做屋脊上的裝飾,能避火災)。兩邊檐角各懸一銅鈴,正面整個樓頂前部僅用兩根明柱支撐,椽梁長約15米,給人以危而不險、氣勢恢弘的感覺,這是戲樓的最大特點。
戲臺高一米五左右,周圍鑲以漢白玉條石,中間以木制屏風分隔前后。木屏兩側設“出將”、“入相”二門。
戲樓正中懸一豎匾,上書楷體大字“九成樓”,為清代劉標所書。“九成”者,謂之"九重",言其高?!熬懦蓸恰庇袃筛?,看戲時不擋視線。當時各地的戲樓大都靠四根木柱支撐,而獨有勝芳的戲樓面擴8米,僅由兩柱一梁支撐。因此被當?shù)厝朔鉃閯俜肌叭趯殹敝住?/p>
戲樓在當?shù)禺敃r不僅是休閑娛樂的場所,更是人們物資交流的市場。每逢有重要活動都在戲樓舉行。每到重大節(jié)日、集日,居民們或三或兩結伴而來,到戲樓或瀏覽或采買。而商販們在戲樓周圍設攤擺點,各種物什、多種應時鮮貨應有盡有,叫賣聲此伏彼起,煞是動聽悅耳。市面上拉洋片的、放萬花筒的、吹糖人的、捏面人的,一派悠閑自得的市景生活,憨態(tài)致極。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當?shù)厝艘蛴媚玖辖ê娱l,故將古戲樓拆除。2007年在古鎮(zhèn)恢復建設中,古戲樓被列入復建工程,重新進行了設計施工,同時增設了化妝室、衛(wèi)生間、東西兩側走廊、看臺等附屬工程。
牌坊
牌坊是古勝芳“三宗寶”之一,它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址位于關帝廟(武廟)門前,現(xiàn)復建的牌坊由原址沿武廟前街(今勝陽路)向南平移400余米。它東鄰文昌閣、南傍中亭河北堤,是一座特色獨具的四柱飛檐木結構建筑。
牌坊高6米,上方枋芯兩側各有一塊匾,北面為"人倫之至",南面為"護國庇民",據(jù)傳為明朝一王姓舉人所書。
據(jù)考,原牌坊的頂部斗拱采用古代建筑絕技“難人木”技術,不用一釘、一榫、一鉚,完全靠木制件啃咬相連,渾然天成,四周斗拱飛出約1.5米有余。整個大帽子只由四根直徑50公分的木柱子撐起,而沒有斜戧。大柱之下,都有柱石相抱,其上部又以鐵箍相扣,底部鑲嵌在石基之中,整個建筑看起來峭拔挺直、堅不可摧。
大約在公元1918~1920年之間,人們發(fā)現(xiàn)西側第二棵立柱已朽,地方***決定予以更換。但要求帽子與其它柱子不動,只更換第二棵立柱。這在當時成為建筑修復史上的一大難題。在找不到原設計結構圖紙的情況下,眾人推舉一個叫王玉衡的木匠擔綱修復工作。
王玉衡受命后,苦想冥思、輾轉(zhuǎn)反側,遍訪北京名師,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安全地換下了朽柱,被當?shù)厝俗u為“活魯班”。
文昌閣
文昌閣是古勝芳“三宗寶”之一,它始建于明朝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原址位于舊鎮(zhèn)區(qū)的東南角,緊鄰中亭河東淀,地勢突起,面向西北。文昌閣高20.8米,共分三層,兩層樓檐,層層內(nèi)斂,綠琉璃瓦四尖攢頂,最上部為金色寶頂。樓頂傾斜度在50度以上,頂面向下鋪展開來,生動欲飛。閣內(nèi)懸匾額兩塊,豎額"魁星樓",橫匾“文昌閣”,巍然屹立,甚是壯觀。如果把舊鎮(zhèn)區(qū)的地形比作一把折扇,文昌閣即是扇軸,展開的扇面就是居民的廣袤住所。
文昌閣四周圍墻相護。閣的底層四周用磚相砌,有樓梯分布于大廳兩側,供游人登攀。中層三面環(huán)墻,西北面為前敞式木制結構。神龕中供奉著粉面長髭又名“文曲星”的“文昌”塑像,白馬、馬童相侍左右。四壁神仙,形態(tài)各異,出神入化。第三層為木架結構,閣頂由三十二根立柱支撐,“魁星”雕像座落其中(相傳此星為主宰文人文運興衰,落筆點狀元的天神)。其相貌肅穆威嚴,不茍言笑, 讓人敬生百畏。他足踏魚頭,右臂高擎,從容揮毫,一筆定乾坤之態(tài)表現(xiàn)淋漓。
在勝芳,文昌閣不僅是文人祭拜的地方,更是百姓登高望遠的休閑之所。每年的重陽節(jié),是勝芳人延續(xù)久遠的登高習俗。相傳,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幼都吃著年糕相擁而至,臨水而高登,企盼來年心想事成。
文昌閣之所以被勝芳人稱為“三宗寶”之一,不僅僅因為它具有為船舶提供導航的便利,更因為其寶頂高度在當時雄居全國文昌閣之首,而被勝芳人所樂道和尊崇。(注解:文昌閣君 又名梓潼帝君、文昌神,道教神名。相傳姓張名亞子,居住在蜀地七曲山,仕晉戰(zhàn)死,后人立廟以示紀念,唐宋時屢封為"英顯王"。元朝仁宗釣三年,曾被道家封為“輔文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傳玉皇命梓潼掌文昌府及人間功名祿位之事,因此稱為“梓潼帝君”。)
舊時文人學士都篤信文昌帝君,俗語說:“孔子但把教育揚,魁星拈筆點雙魁,文昌留眼送祿來。”由于文昌帝君被視為主宰世人功名利祿之神,能保佑文人科舉奪魁,廣取祿名,故而,民間士子對其祭奉遠較孔子為盛。史載,勝芳文昌閣在近500年的風雨或戰(zhàn)亂之中,歷朝歷代都有過修繕,但工程最為浩大的一次修葺卻是在清乾隆初年,由時任直隸總督方觀承親自督辦。其情系黎民,關愛民生,拳拳為民之舉在坊間被傳為佳話。
勝芳博物館
勝芳始置于春秋,先后稱“武平”、“渭城”,北宋時定名為勝芳。由于她地處九河下梢,依水而建,曾以浩淼煙波的水鄉(xiāng)風光著稱于世??坑谒懙姆笔?,自古以來,這里商賈云集、人文薈萃,逐漸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北方水鄉(xiāng)商業(yè)文化古鎮(zhèn)。
19世紀20年代,作為世界性基督教組織--救世軍派遣的詹姆斯o紀滿上尉在勝芳生活過4年。他在晚年這樣描述勝芳:“那個水道密布,菏香四溢的北方小鎮(zhèn)……放眼四周,天空湛藍如洗,兩岸垂柳成行……仿佛來到了蘇杭二州……”
紀滿的故事早已成了歷史,而西傍王家大院,東臨穿心河東橋,位于中蘇友好文化宮一二層的勝芳博物館,如今正向世人慢慢打開她昔日的風采記憶。
勝芳博物館占地面積820平米。一層布展面積800平米,中央展廳一大型的水鄉(xiāng)古鎮(zhèn)沙盤陳設其中,古老的商業(yè)文化、古鎮(zhèn)依水而居的建筑形格,配合水鄉(xiāng)迤儷外景,烘托出一幅立體的充滿活力的“清明上河圖”。
該層展區(qū)主要以勝芳地區(qū)出土和現(xiàn)存的文物、資料為基本素材,以歷史脈絡為主線,通過模型、微縮景觀、人物雕像、繪畫、圖片、圖表、文字等,展現(xiàn)勝芳獨具特色的水鄉(xiāng)文化、自然風光和當年勝芳人捕魚捉蝦、勤事農(nóng)耕的生活場景。
博物館二層布展面積700平米,通過"古鎮(zhèn)一條街"的形式展示當年勝芳林立的店鋪、繁華的市景和多元的貿(mào)易文化,以及街鎮(zhèn)的民風、民俗、民情。通過雕塑復原、場景再現(xiàn)、照片、實物和影像形式,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現(xiàn)昔日古鎮(zhèn)勝芳的繁華場面。
當年因水而美麗,因商而繁華的勝芳相較于一般的城鎮(zhèn),是一個更為開闊和領先的世界。一百多年前,勝芳鎮(zhèn)上就有鋪面400多家,有規(guī)模的四合院70余處,還有1892年開設的郵局,1903年英國人開辦的經(jīng)營美孚、殼牌等名牌石油的“永順公司”,1906年建成的學堂,1919年開業(yè)的德林堂書局,1921年開業(yè)的潤記照相館……眾多點滴的史證只是昔日繁盛的太小的局部,難以想象當時不足十平方公里的區(qū)域內(nèi)竟?jié)饪s了那么多縱橫交錯的胡同、功能完備的建筑和熙來攘往的人群。
處于水陸碼頭的勝芳,正是因貿(mào)易和文化的頻繁交流,集聚了一大批商業(yè)、文化名人,勝芳早期出現(xiàn)的“四大”名門望族,刻守著誠贏天下的商業(yè)理念,創(chuàng)造了勝芳商業(yè)初期的繁榮景象,為清末民初勝芳的隆盛昌明打下了堅實的儒商文化基礎。二層展廳以照片、場景、文物等形式,通過還原勝芳四大宗族和“八大家”的盛世年華,敘述了勝芳人才輩出的教育成果、勾勒出勝芳特有的宗教文化和趣味橫生的民俗風情。
如今的勝芳正以其真誠守信的“儒”氣、經(jīng)世致用的“文”氣、通達仁厚的“勝”氣、爭奇斗艷的“商”氣和與時俱進的“財”氣,成為博納天下的“中國北方水鄉(xiāng)商業(yè)文化古鎮(zhèn)”。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雅號“師竹堂”,座落于勝芳中山街北,南面勝陽路(原武廟前街),始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房子主人姓王名子堅。宅院原含有四個小院,東北角小院為歐式建筑、東南角小院為非式熱帶風格建筑、西北角小院為中國傳統(tǒng)清式建筑、西南角小院為進大門前院,歐式門窗,四面回廊。整體建筑匯集了西方的拜占庭、中國的歇山坡頂以及非洲的建筑風格,中西合璧、交映生輝,在國內(nèi)獨有,堪稱現(xiàn)代建筑美學的小“博物館”。
王家大院三道門風格迥異,其中大門樓上額“三方”磚雕刻工精細,分別飾以北京白塔寺、上海百老匯、天津墻子河。
大院從設計到施工均由天津的工程技術人員完成,時耗資三萬兩白銀。可惜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唐山大地震中,西南、東南兩院及大門、二門、三門均被震毀,現(xiàn)存的西北和東北兩院完好如初,兩院占地面積652平米,建筑面積518平米。
東北院落建筑彌漫著奢華的歐洲風格,穹門朱漆、圍廊彩繪,主門上方彩色玻璃、地面瓷磚均從歐洲進口,是十九世紀末世界風格建筑交匯于此的縮影,充分反映了勝芳人渴望主宰自身命運、渴望成為世界主角的開放納新思想。被后人稱為西洋建筑東植的上乘佳作,足可與北京萬壽寺和恭王府的西洋門相媲美。院中門、窗、券頂、影壁等處,均繪有祥瑞圖案;門頭板及下堿兒檻墻,以海石榴花卷草、蝙蝠狀卷草、牡丹、鳳凰、綬帶鳥、百靈鳥等磚雕圖案飾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防雨窗外加百葉窗,既體現(xiàn)了西洋設計風格,又充分表達了主人對現(xiàn)代門窗藝術的創(chuàng)新理念。
進院過廳內(nèi)頂棚岔角處鏤牡丹花,房前檐倒掛眉子,心屜為西洋建筑中的鐵藝雕花圖案,檐柱也剔鑿成異型柱子,這些都是西洋建筑風格的完美再現(xiàn)。飛檐椽頭為歷粉貼金萬字圖案,老檐椽頭是百花圖,一檁三件上畫回文箍頭,連珠帶?;匚墓款^取連綿不斷、長流不息之意,連珠帶寓意珠聯(lián)璧合。中心包袱尤其突出主題,西次間畫一蓮花,水中有魚,寓意連年有余;東次間畫一仙鶴,獨立潮頭,表示一品當朝。明間包袱畫有亭臺、樓閣,是對整個建筑的一種提高和概括。在包袱旁邊畫有牡丹、壽桃、葫蘆等,寓意富貴、長壽、子孫萬代。所有掛檐板上雕刻金花,如同滿天金花、燦爛飄逸。
在抗日解放戰(zhàn)爭時期,王家大院曾經(jīng)留下過許多可彪炳千秋的事跡和感人的故事。1945年~1947年為中共勝芳市委辦公用地;1946年,勝芳兩次保衛(wèi)戰(zhàn)作戰(zhàn)指揮部設在這里;平津戰(zhàn)役期間,該院是聶榮臻、楊成武、劉秉彥解放天津的指揮部。
新中國成立后,王家大院曾先后接待過陳毅、賀龍、劉伯承、徐向前、葉劍英、彭德懷、聶榮臻、鄧小平、楊尚昆、彭真、劉瀾濤、榮高棠、安子文、郭沫若、周揚、李德全,及朝鮮副首相李州遠和前蘇聯(lián)、賽拉利昂、阿根廷等15個國家的領導人和專家學者。此外,電視劇《燕子李三》的部分場景也是在此院完成拍攝的。
大院主人簡介“師竹堂”王家主人王子堅,家產(chǎn)殷實富足,但此人生活奢華,不僅建有中西合璧的豪華宅院,而且還有一處私人花園,好養(yǎng)名犬和寶馬。王子堅弟兄兩個,其弟王子端,一生喜愛收藏?!巴踝訄院蒙w房,王子端好收藏”,一首順口溜至今廣泛流傳于勝芳。
張家大院
勝芳張家大院,雅號“聚興堂”,位于勝芳鎮(zhèn)中山街南側,擴建于清道光十年(1830)。大院占地1648平米,建筑面積1015平米。大小房屋51間,臨街有垛口和女兒墻,房頂周邊有更道,四周為封閉式磚墻。
張家大院為四進院落,從官式敞亮的北門出進,東側一、三進兩院略帶西洋風格;西側二、四進兩院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四個四合院靠小門、回廊相連和貫通。是一座中西結合、南北結合、官民結合的北方水鄉(xiāng)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與江南"一顆印"式的建筑風格異曲同工。有關專家考證后認為,它的開發(fā)和利用價值不亞于山西的喬家大院。
屋面:西側兩進院--房兩山全為鈴鐺排山脊。正脊為鞍子脊。正房則加垂脊并附垂獸,主次明朗;在脊盤頭上雕有柿子花,象征事事如意。東側兩進院--房屋多為西洋風格建筑,屋頂四周多砌冰盤檐。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筑充分表明了院主人當時的開明、開化的納新思想。
彩畫:正檐椽頭--飾以歷粉貼金的萬字圖案,"萬"字作為佛學法印,有避兇就吉,迎福納祥之意。老檐頭--為百花圖,象征百花齊放、欣欣向榮,大件上的箍頭彩畫為連珠帶萬字不到頭,取珠聯(lián)璧合、萬壽無疆之意。坨頭--畫有古代器皿、古書及珠氣寶光,象征富甲一方,納天下之大成。
磚雕:盤檐-- 西側進院東西配房盤檐為連珠混冰結構,寓意珠聯(lián)璧合。出水口托子--西側進院主房、東西耳房出水口托子之下有一蝙蝠叼兩古錢磚雕,寓意為福在眼前。磚垛--西側進院東西配房磚垛上各雕飾葫蘆若干,象征著子孫萬代,人丁興旺。過道門--東西兩側過道門門頭,為吉祥草雕飾,象征門迎吉祥。門鼓--大門門鼓雕成獅子蹲門,彰顯主人大福大貴,左邊母獅懷中的小獅子嘴叼其母纓瑯仰臥,出神入化。寓意家門多出太師、少師。
門窗:西側兩進院--窗心屜為萬字形欞屜,欞屜卡花為竹葉梅雕,象征主人品格清廉高潔。東側兩進院--門口和門窗都仿西洋門風格建筑,有扇形面和異型門柱。
據(jù)傳,張家大院原房主為巨富楊百萬,僅金制“門吊”就能養(yǎng)活幾輩人。(有詩為證:廣貨薛公有軼傳,張宅原主百萬錢。言說財富無以計,下輩坐吃金門環(huán)。)后來此院轉(zhuǎn)賣給勝芳八大家之一的聚興堂張家主人(無法考證)。后傳至張鎰。
張鎰(1875-?),字薊之,號仲金,清代附生,花翎二品銜,從一品封典。時任京浦鐵路的財政總管,家資雄厚。
張鎰自幼就懷濟世心愿,一生濟困樂施,熱心教育。從民國六年至十八年,僅張公一人就七次開設粥廠,累計出資達數(shù)千兩白銀。最值得稱道的是他在直隸省村鎮(zhèn)第一個開辦了萬選女子學校,培育了一大批女性知識分子?!芭d學碑”載:“有奇四鄉(xiāng)鄰邑,聞風負笈,來集先后卒業(yè)于校者瀕千人,可謂盛矣!”
公元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七年該院為勝芳市***機關辦公用地。在平津戰(zhàn)役中,它曾是共和國將軍孫毅同志的指揮所。天津廣播電臺第一個聲音、新華社天津分社的第一張報紙均發(fā)自這里。1948年底中共天津市委書記兼軍管會主任黃克誠在這里為進津接管的七千余名干部做培訓動員。
電影《小兵張嘎》、《燕子李三》,電視劇《血濺津門》、《龍嘴大銅壺》都以此院為基地進行過影視拍攝。2001年,該大院被霸州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淀河濕地公園
勝芳濕地公園位于勝芳鎮(zhèn)區(qū)南部,廊大路西側,緊依中亭河,河北岸為居民區(qū),古鎮(zhèn)遺址坐落其中。濕地公園規(guī)劃水域面積832983平米(其中中亭河面積為326708平米,新開發(fā)湖區(qū)面積為506275平米),綠化面積422483平米。整個濕地公園涵蓋筑堤圍堰、航道整治、湖區(qū)拓面、駁岸修建、水體種植、沿岸綠化等多處景觀工程。
近年來,霸州市委、市***針對勝芳古鎮(zhèn)恢復和保護的難題,提出了“讓古鎮(zhèn)居民享受宜居生活”的口號和奮戰(zhàn)三年、打造新勝芳的目標,贏得了廣大群眾的響應。霸州先后投資億元對中亭河進行徹底治理;投資1.5億元啟動了清北干渠綜合改造工程;在穿心河體系改造中,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橋梁、河底、護堤、護欄、碼頭、兩岸民居進行了徹底修復,重現(xiàn)了昔日北方水鄉(xiāng)特有的生活景貌。
水是勝芳的靈魂,水承載著百姓的歸屬和期盼,在大舉建設新勝芳的戰(zhàn)略中,把 遵循天然水系作為第一原則,嚴格按照歷史水系構成和脈絡走向,全面恢復勝芳原有濕地狀態(tài)。
濕地的核心是植被和“水”,作為濱河生態(tài)恢復系統(tǒng),按照植物水陸交錯、互依互生的生存習性,打破原有的人為干預和入侵,徹底擺脫人的管理,讓整個濕地逐步回歸自然,使水體最終達到自我的凈化。
勝芳濕地公園以濕地生態(tài)為基礎,在追求自然天成的效果中,通過簡約的手法,將歷史基因注入內(nèi)涵,透過歷史的文脈,再現(xiàn)勝芳古鎮(zhèn)當年“陸則車馬喧闐,水則帆檣林立”的人文景觀,以及蘆稻相映、波濤蕩漾、垂柳依依、荷葉搖香的秀麗風景,使其成為北方名副其實的水鄉(xiāng)商業(yè)文化重鎮(zhèn)。
勝芳古鎮(zhèn)的四座橋
勝芳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史記o趙世家》,戰(zhàn)國時(公元前278年)稱“武平”,后改名“渭城”,北宋時,取朱熹《春日》詩意,定名為“勝芳”。到明永樂年間發(fā)展成了著名的商埠,成為富庶繁榮、風景秀麗的北方水鄉(xiāng)。清乾隆時,勝芳以座擁七千余戶、人口轄兩萬、行業(yè)齊全、店鋪林立、商賈云集的商貿(mào)中心,被冠以小“天津衛(wèi)”稱謂,躋身“直隸六大名鎮(zhèn)”。
古鎮(zhèn)勝芳歷史上以水而聞名。中亭河依城而過,屬海河水系,因此,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勝芳的貨物人流通過古運河,南可下蘇杭,北可上京師。
勝芳鎮(zhèn)內(nèi)由一條從東南流向西北的呈倒淌之勢的穿心河與中亭河相貫通。
勝芳的水鄉(xiāng)美景不同于小巧玲瓏的南方水鄉(xiāng),也不同于白洋淀的純自然風光,而是具有厚重的典型的商業(yè)文化特質(zhì)。
凡是有碼頭的地方必定有橋,凡是有橋的地方必定有熙來攘往的人群和商鋪。勝芳在歷史上建造了各式各樣的橋梁數(shù)百座,流傳至今的只有四十五座,而最有名氣的有四座。
通濟橋
通濟橋俗稱東橋,位于河東太平街與老鎮(zhèn)中心區(qū)中山街原龍王廟門口處。始建于元末,到明永樂末年(約1420年)建成能過小型車輛的木結構橋梁。清康熙年間(約1700年)建成石木混合結構,橋面寬4米,橋長約30米,中間有活孔,活孔凈跨7米有余。2007年拆除重建。
廣濟橋
廣濟橋俗稱西橋,座落在穿心河西通往中山街的河面上。始建于元順帝至正年間(約1341年),明永樂末年(1424年)改建為木結構橋梁。后經(jīng)多次改擴建,到清康熙年間(約1700年)建成寬4米,全長約36米,中間有活孔,下能過船上能通車馬的橋梁。
解放前后分別進行過兩次大修,2008年加固了拱券,替換了欄板、欄桿。
永濟橋
永濟橋俗稱北橋,位于穿心河北原柴頭市街與古鎮(zhèn)中心區(qū)永濟路北口處。始建于明永樂年間(約1420年)。民國25年(1936年),從天津請來建天津金剛橋的營造商對原橋進行落架重修,建成全石橋臺,鋼桁架橋梁、鋼制欄桿(此材料、材質(zhì)與金剛橋相同),橋面以松木板鋪之。2008年再次進行加固大修。
普濟橋
普濟橋俗稱新橋,座落在鎮(zhèn)內(nèi)古河道下游,始建于清康熙年間。解放前后分別進行過大修。2008年再次進行加固。
勝芳元宵燈會
勝芳花燈源流古久,元宵燈會明初已經(jīng)規(guī)模宏大,聞名京津華北。勝芳花燈是一個龐大的獨立發(fā)展系統(tǒng),由盂蘭盆燈會、元宵冰燈和元宵花燈三部分組成。盂蘭盆會又稱中元燈會,在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晚上,漁民祭鬼放“河燈”。99只舴艋小船在河內(nèi)一字排開,每船乘三人,一人持篙,二人放燈?!盁羰帧庇捎徒堊鞯妆P,上面用粉色紙做成一尺大小荷花燈,燃蠟后,一個一個次序放入水中,供兩岸擁擠民眾觀賞。
元宵冰燈誕生于河南葦蕩間高地漁民聚居區(qū)。佳節(jié)將至,漁民自東淀采來大塊冰凌,運至早已搭好的宏大葦棚內(nèi),能工巧匠晝夜不息,各顯絕技,精心雕刻成一百多尊神佛像。勝芳元宵燈會的會演形式,最早是在街心老爺廟前中心廣場搭起一座高二米,面積六十平方米左右的燈臺,俗稱“鰲山”。燈臺上吊滿數(shù)百種精選出來的各式自制花燈。
勝芳元宵燈會歷時五天,自正月十三開始,至正月十八結束。勝芳燈會期間,白天七十多道古老民間花會踩街巡演,戲院書館、酒肆茶樓等全天候義演。入夜,百姓云集鰲山周圍觀燈聽唱,鰲山上民間藝人輪流表演,喧嘩沸騰。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chǎn)方式、地域環(huán)境及城市建設的變化,勝芳燈會增添了新的燈演形式。
每年一度的勝芳元宵燈會,充分展示了勝芳人民的才能智慧和創(chuàng)造精神。它不僅豐富活躍了當?shù)厝嗣竦拇汗?jié)文化生活,而且為勝芳的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