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仙游清明節(jié)習俗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掃墳節(jié)、鬼節(jié)、冥節(jié)”等,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什么叫“掃墓”?據《清通禮》介紹:“歲,寒食及霜降節(jié),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古稱掃墓?!睆闹械弥?,以前上冢掃墓,在清明與冬至兩個節(jié)日都可以。仙游人繼承了這一文化傳統(tǒng),每一年,大部分家庭兩個節(jié)點都有掃墓祭祖,有的家庭只在清明節(jié)掃一次墓。
仙游流傳“冬至祭墓祭財,清明祭墓祭丁”這一說法。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三月春暖,陽氣上升,萬物更生,桃紅柳綠。這時候,到祖先墓前祭拜,喻示著子孫后代也像這勃勃生機的春光,人丁興旺,子孫昌盛。清明祭祀,讓祖先庇蔭子孫健康成長。而冬至,秋收后農事告竣,新谷入倉,正是諸物豐饒之時,入冬后的人們都比較有閑暇,尤其地處山區(qū)又是生活在南方的仙游人,再不像春天忙碌了,這時去祭祀祖先、慶賀豐收、告慰亡靈,希望來年財源滾滾、家業(yè)富裕。
“清明祭前,冬至祭后”這又是仙游祭祀習俗另一特色。意思是說,清明掃墓時間可在清明節(jié)當天,也可適當提前幾天;冬至祭墓可以延遲在冬至后幾天進行。其實,這種習俗在閩南還有泛客家地區(qū)也流傳。仙游地處山海結合部,歷史上曾隸屬泉州府領轄。所以,難免受到閩南民俗習慣的影響。另外,從某種意義上說,仙游更是八閩多元文化的一個濃縮,是閩越文化的源承,因此,從祭墓形式勾勒出一道別具一格、豐富多彩的文化景觀。
掃墓要做的第一道工序是清理墳墓周邊的雜草、樹木等,掃除墓座上的塵土。然后祭祀土地神,在親人墓前擺上酒食、果品和鮮花,燃起香燭,用小石頭壓上黃、白、紅、綠等“墓”紙,俗稱“獻紙錢”,代表已經將墳墓修繕完畢。
小時候清明,上山掃墓,細雨紛紛,行人踽踽,祖父母的墓就坐落在老家的后頭山。記得當時,祖先的墓是一座土墳,一塊長方形雜石淺陋地兀立在墓前,算是墓碑,碑是無字碑。這塊墓碑遭雨水侵襲,每年清明都會傾倒。家道中落,家境貧寒,墓的大小裝飾是先人的門面,是家業(yè)的鏡子。
上世紀八十年代,仙游山坳、溪岸上的墳墓基本上簡陋粗糙,這為祭掃增添了一些麻煩,但正是墳前葳蕤的雜草在檢驗著后人的孝道和念祖之情。在公墓沒有出現(xiàn)之前,仙游城關的居民會在清明節(jié)前夕,全家總動員,騎上自行車或三輪摩托車,帶上掃把、畚箕、鐮刀、鋤頭等工具,用紅布袋、盤子裝上豐盛的祭品上山祭祀祖先。
進入新世紀,富裕起來的仙游鄉(xiāng)親開始對傾頹的墳墓修繕加固,并查閱族譜,在墓碑上細細刻錄描紅先人的謚號姓名,從此先人不再旁落,陰陽的會晤不再潦草。
在祭祀的供品中,“清明龜”算是仙游又一特色。因它的形狀像龜而得稱,“龜”是長壽的象征。做“清明龜”原料主要是糯米,在糯米中摻入水粬。水粬在仙游的田野阡陌隨處可以采摘,三月草長鶯飛,水粬也嫩綠可愛,花開金黃,朵朵鮮艷,洗凈煮爛,再與糯米攪和加糖蒸熟。當然入蒸之前,可以用仙游當?shù)靥刂频摹褒敗毙斡∧S≈??!扒迕鼾敗辈粌H香甜可口,還健脾健胃、降脂降壓。
仙游各鄉(xiāng)鎮(zhèn)清明掃墓祭品還是大同小異。隆重的會擺上“三牲”“五牲”,像沿海一帶,祭品中一般會有煮熟的魚(代表水里游的)、豬肉(代表地上跑的)、雞肉(代表天上飛的),還會有蛤、螃蟹、鴨等;平原區(qū)祭祖會備上豆腐干、“清明龜”、金針花等;山里人祭墓會隆重擺上羊頭,配上紅菇、冬筍、“女兒紅”,讓山里的野味、香味、酒味氤氳祖先不朽的靈魂?;ㄉ窍捎吻迕骷漓胫斜夭豢缮俚囊粯蛹榔?,因為“生”的方言讀音與“丁”相似。在祭掃完畢,全家人會圍在祖先墳前剝食花生,喻示人丁興旺,有些人還會在祭祀后,在墓前拋撒硬幣,讓小孩去撿拾,祈望祖先在天有靈,佑保子孫生意興隆、財源廣進!
掃墓的時候,要從遠祖到近祖,先眾墓后家墓。鋤盡墓上雜草,在墓墩培上新土,先在山神和土地公的神位前(一般在后土前)擺放祭品,點燭、燃香、燒金祭祀。接著,才在墓碑前的祭臺上擺上供品,點燭、點香、奠酒,然后在墳前燒些俗稱“金紙”或“大銀”“小銀”的紙錢給祖先。待一炷香燒完,表示祖先已享用好,這時,依次有序在墓埕上行叩拜禮。最后,燃放鞭炮表示掃墓活動結束。
在仙游,家家戶戶掃墓期間都要舉行家祭,俗稱“敬公”或“敬公媽”,備辦菜肴祭奠先人,有的家族或宗族,也選在這一天在祠堂舉行族祭,或在祖墳前舉行墓祭。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仙游公墓的崛起、火化制度的建立,一種環(huán)保的殉葬制度正深入人心,市民們采用樹祭、網祭等全新的形式祭奠逝者,越來越多的人以現(xiàn)代文明的祭祀儀式緬懷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