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處暑下雨秋來早,大寒無雪春來遲”啥意思
農諺:“處暑下雨秋來早,大寒無雪春來遲”其意思是這樣的----
一、處暑下雨秋來早
處暑,又名“出暑”,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中的第十四個節(jié)氣,此時,太陽已經到達了黃經150°,直射光已經不再那么強烈。因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處暑的解釋為: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從處暑之日起,我國北方地區(qū)的天氣將會趨于涼爽。
然而,此時從西伯利亞地區(qū)侵入的冷空氣還處于弱勢地位,夏季稱雄的副熱帶高壓仍然會控制著整個局勢,因此,除了陽光“退卻”的夜晚之外,白天的溫度還會依然很高,“秋老虎”還會依然很瘋狂。所以,在正常情況下,即便是到了處暑時節(jié),人們依然需要注意防暑降溫,否則,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影響。
但是,氣候的變化是無常的。在有些年份,會突然在處暑時節(jié)出現(xiàn)連續(xù)降雨的天氣。而一旦出現(xiàn)這種天氣,就會逼迫副熱帶高壓往南部地區(qū)退卻,從而給西伯利亞地區(qū)侵入的冷空氣造成了可乘之機,進而使冷空氣占據(jù)了主導地位。即便是雨停之后副熱帶高壓仍想“反撲”,但也很難將主導地位從冷空氣的“手中”奪走了。這就使得天氣涼爽下來,使秋季早早降臨。
不過,秋天來的過早也是有壞處的。因為秋天的溫度會很低,會非常不利于晚熟秋莊稼的成熟。因此,民間有一種“秋來早,民煩惱,收成減半可咋搞”的說法。所以,對于大部分農民朋友來說,是不愿意讓處暑時節(jié)下雨的,以免導致秋天早來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
二、大寒無雪春來遲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最后一個節(jié)氣。在此時,太陽已經到達了黃經300°。在《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中這樣說: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
在這個節(jié)氣里,是需要下幾場大雪的。因為大地在經過整個冬天的風刮日耗后,土壤中的水分會顯著降低,從而會導致土壤中的含水量不足。但大寒過后的第一個節(jié)氣就是立春,意味著春天的腳步已經走來,萬物開始復蘇了,但萬物的復蘇是需要水分支撐的,倘若大寒時節(jié)沒有下雪,土壤中的水分非常匱乏,那么,就會導致萬物復蘇時間上的延遲,最后導致春天不能及時到來,所以,便有了“大寒無雪春來遲”的說法。
由此可見,我國勞動人民還是蠻有智慧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