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治哲學——天命論、國將興,聽于民、德為國家之基
天命論 宣揚“天”即上帝的旨意和命令主宰人世一切的理論?!疤烀币辉~出現較早。《尚書·湯誓》:“有夏多罪,天命殛之?!薄对姟ど添灐ばB》:“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在殷周時期天又稱為“帝”或“上帝”。殷統(tǒng)治者自稱“受命于天”,把自己的統(tǒng)治假托為“上帝”的命令,稱之為“天命”。周人滅殷后吸取殷亡的教訓,對天命觀念作了重大修正,認為“天命”不是固定不變的,能否享有“天命”,得視君主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周人的“敬德保民”的主張,開啟了后世儒家德治的先聲。至于廣泛流行的“死生由命,富貴在天”(《論語·顏淵》),是指非人力所能改變的客觀必然性。強調人們必須服從命運的安排,讓人們心甘情愿忍受被奴役的現狀??鬃与m不是宿命論者,強調“知天命”(《論語·堯曰》),但又提出“畏天命”(《論語·季氏》)。天命論的出現,是由于古人對自然、社會和自身命運的無知,幻想由超自然的神安排和支配人世間的一切。
國將興,聽于民 春秋時期史嚚關于人神關系及國家興亡的論斷。《左傳》莊公三十二年,“秋七月,有神降于莘”,周惠王問內史過是何原因,內史過曰:“國之將興,明神降之,監(jiān)其德也;將亡,神又降之,觀其惡也。故有得神以興,亦有以亡。虞、夏、商、周皆有之?!眱仁愤^認為,國之興亡皆有神監(jiān)之。后,虢公聞之,欲請神賜予土地,并派“祝應、宗區(qū)、史嚚享焉”。史嚚乃曰:“虢其亡乎!吾聞之,國將興,聽于民;將亡,聽于神。神,聰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虢多涼德,其何土之能得!”(《左傳·莊公三十二年》)涼德,即薄德、缺德。史嚚認為,國家能否興旺,決定于民。神靈既明察、正直而又專一,只會依附于有德之人。像虢君如此少德,怎能得到神的賜予!春秋時期,重民輕神、以神從民,已是諸多明智思想家的共識。前此,隨國季梁即曾說道:“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庇衷唬骸胺蛎瘢裰饕?。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保ā蹲髠鳌せ腹辍罚┱J為只有民,才是神之主。其后,虞國宮之奇曰:“臣聞之,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神所馮依,將在德矣?!保ā蹲髠鳌べ夜迥辍罚┧螄抉R子魚諫宋公“以人為祭”時亦曰:“祭祀以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誰饗之?”(《左傳·僖公十九年》)鄭國名臣子產又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保ā蹲髠鳌ふ压四辍罚疤臁币嗌褚玻?/span>子產排斥天,依附人,同樣表現了神依于民的思想。
德為國家之基 春秋時期鄭國子產關于立國立家的論斷?!蹲髠鳌废骞哪?,范宣子執(zhí)晉國之政,要求諸侯納幣甚重,鄭國患之。子產乃致信給宣子,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子產名公孫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夫諸侯之賄聚于公室,則諸侯貳;若吾子賴之,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將焉用賄?夫令名,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無亦是務乎!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云:‘樂只君子,邦家之基?!辛畹乱卜?!”(《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令名”即美好的名聲,它是承載德行的車子。子產認為德行是立國立家的根基,不能以重幣之賄而壞了根基。反映了子產已認識到德行對立國立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