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生意人的忌諱
在客家人居住的廣大農村地區(qū),做生意買賣的人一般有兩類:一為走村串戶的,叫行販;二為街上開店的,叫坐販。
行販出門一般有忌日,大都遵照黃歷說不宜出行就不出門。
挑擔出門時忌見烏鴉,忌遇孕婦,扁擔忌別人跨,哪怕是小孩跨也會大發(fā)雷霆,若遭女人跨就要更換扁擔。
忌別人踩自己的腳后跟,說這些會帶來晦氣,會落人后,因此賺不到錢。
在商談一些買賣豬牛的價格時,要說有零頭數(shù),意謂生意好做牲畜好養(yǎng),沒有盡頭。還有賣豬者不給買者綁豬的繩,買牛者要給放牛娃紅包才會解繩,這樣買回的豬?;丶茵B(yǎng)才吉利。
街上的坐販忌早上一開張的第一個客人不成交而去,故許多店老板對大清早有誠心購東西而問價錢的人,即使虧損也會忍痛給他,以圖一天帶來好財運。
店老板忌孩子或雇員坐門檻、手撐店門或玩弄算盤或反過來放算盤,說這樣不利于做生意。
晚上收莊時打掃店鋪,要從門口往里掃,忌往外掃,意為進財。
豬舌頭因“舌”與“失”諧音,故要說成“賺頭”;豬耳朵要說成順風;買結婚用品若失手打碎要說,“先開花,后結子”的吉利話;買棺材一律稱為“壽床”。還忌打聽誰死了,送客忌說再來,去街上買藥若碰上買棺材的也不吉利,故有“點茶(藥)碰上買板(棺材)”的俗語咒人。
從這些忌諱中可以看出當時客家人生活在比較艱辛的環(huán)境之中,他們認為經商過程中的失利均由自己的行為不檢點所造成,從不怨天憂人,只用一些忌諱來加以規(guī)范,從而尋找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