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回音建筑
北京天壇回音壁、山西蒲州的普救寺塔、河南的蛤蟆塔、四川潼南縣大佛寺的石琴是我國著名的四大回音建筑。四大回音古建筑不僅在中國古建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世界建筑史上也具有極高的地位。
北京天壇回音壁
很多人都知道天壇,知道天壇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但是知道天壇的回音壁嗎?到了天壇,一定要見識天壇的回音壁!如果一人在回音壁的一側墻壁小聲地說話,在較遠的墻壁的另一側能清晰地聽到。
天壇回音壁位于北京天壇公園內(nèi)。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圍墻。墻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墻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墻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墻的弧度十分規(guī)則,墻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guī)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后,貼墻而立,一個人靠墻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墻壁連續(xù)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回音壁”。
回音壁有回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圍墻的建造暗合了聲學的傳音原理。圍墻由磨磚對縫砌成,光滑平整,弧度過度柔和,有利于聲波的規(guī)則折射。加之圍墻上端覆蓋著琉璃瓦使聲波不致于散漫地消失,更造成了回音壁的回音效果。
四川大佛寺石琴
石琴位于四川潼南縣大佛寺右側的一條上山石道中,有36級石梯,似一把巨大的石琴,每個階梯猶如一根琴弦,從下半部的主洞口自下而上的第四級石階,直到第十九級石階,凡步履所觸,會發(fā)出悠揚婉轉,音色頗似古琴的聲音。其中以兩側巖壁最高處的七級石階發(fā)聲最響。古人稱為“七步彈琴”,并題“石蹬琴聲”四個大字于主洞石壁之上。
其機理是腳踏石階產(chǎn)生強迫振動,在空氣中形成聲波。
明代朱孔陽有詩贊之:“琴到無弦,聽者自稀,上古遺音,造化玄機”。石磴建造者獨運匠心,因材施技,巧妙地利用涪江邊的石壁,在石磴頂部,開鑿了一條長25米,寬3.2米的巨大石洞。并在壁頂兩側各植一株古榕覆蓋。榕樹枝葉茂密、交錯,盤旋虬曲。石洞和榕樹就象古琴的共鳴箱一樣,大大地增強了回音效果。同時,匠人又有意將每級石磴的高度鑿成25—35厘米厚薄不等,迫使游人上下石梯時不得不輕一腳重一腳,回音也就富于高低變化了,形成了“石磴橫琴本無弦,高山流水步躞邊;琴聲一動熏風起,解阜如聞弦上彈”的奇妙勝景。
“石磴琴聲“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比北京天壇回音壁還要早104年。古往今來,石磴巖壁上留下了墨客騷人不少的題刻佳作。游覽至此,細細品賞前人的奇麗詩篇,眼觀琳瑯滿目的書法珍品,耳聞清幽飄搖的古琴仙樂,不禁心曠神怡,游興倍增,頓生“縈回小洞底,豁然異塵寰”的感觸。
海潮音:“石磴琴聲”右側80余米處,有一奇妙的回音巖。此巖陡峭、高聳,頂端有一鷹嘴形的怪石橫臥,故稱鷹巖。肅立巖前,平心靜氣,聚精會神,便會聽到一片海潮轟鳴之聲從巖崖深處傳出。其聲宏亮不絕于耳,似錢塘潮奔涌而來,似灘頭浪飛馳而去。奇異的是,離此范圍2米便杳無音息。
河南蛤蟆塔
蛤蟆塔是寶輪寺塔的俗稱。
寶輪寺塔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區(qū)西部陜州風景區(qū),原為陜州城內(nèi)寶輪寺的寺塔。始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毀,唯塔獨存。
此塔塔門面南,平面作正方形,為13級迭澀密檐式磚塔,塔高26.5米,塔圍21.6米,用青灰條磚一順一丁壘砌而成。塔底有臺基和臺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寶塔”的塔銘,塔身自下而上逐層收斂,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外輪廓呈拋物線型,用菱角牙子磚和迭澀磚層砌出塔檐,秀麗俊俏。每層塔身分別辟有半圓形拱券門、佛龕、窗洞,翼角下有風鐸(鐵鈴),風吹鈴動,叮當作響。塔內(nèi)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臨遠眺,觀賞“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壯景。
游人立于塔四周數(shù)丈,叩石、擊掌,會聽到“呱呱呱”的類似蛤蟆的叫聲。叩石或擊掌越響、越快,這種蛤蟆叫的聲音也就越逼真、響亮,所以當?shù)厝罕娝追Q其為“蛤蟆塔”。其實,塔內(nèi)蛙鳴之聲出自回聲原理?,F(xiàn)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寶輪寺塔是我國現(xiàn)存四大回音建筑之一,沖著塔壁講話可以聽到類似蛤蟆叫聲的回音,所以該塔又有“蛤蟆塔”之稱。
2001年06月25日,寶輪寺塔金代作為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山西普救寺塔
普救寺塔位于永濟市西北12公里的蒲州鎮(zhèn)西廂村北隅普救寺內(nèi)。
普救寺坐北向南,依塬而建,并逐級升高。坐落在兩米高臺基地的三開間單檐懸山式的建筑,即寺之山門。門正中懸掛匾額,上書“普救寺”三個渾金大字系全國政協(xié)副***、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的墨寶。連同山門兩側“普愿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屬”的楹聯(lián),是趙先生欣聞這座文化勝地得以修復,興奮之余欣然命筆揮就,真乃筆力雄健,氣度雍容。
因《西廂記》故事發(fā)生在普救寺內(nèi),當年張生待月西廂下,所以寺內(nèi)每座建筑幾乎都與《西廂記》有著不解之緣,使這座古剎竟成為天下有情人向往的愛情圣地.
鶯鶯塔,原名舍利塔,是寺內(nèi)的瞻禮建筑,因張生對鶯鶯的故事發(fā)生在塔下,人們俗稱它為“鶯鶯塔”。此塔創(chuàng)自隋唐,后周顯德二年(955年)、宋元時期均有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蒲州知州張佳胤介導重建
普救寺鶯鶯塔高40米,是一座內(nèi)方外方空筒密檐式的十三層四面錐型磚塔,迄今已有430多年的歷史。此塔不僅形制古樸,蔚為壯觀,而且以其特殊的結構,精湛的工藝,具有奇特的回音效應——“普救蟾聲”而著稱于世。被譽為我國古園林中現(xiàn)存的四大回音建筑?!绑嘎暋保o鶯鶯塔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傳說終歸是傳說,其實,它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绑嘎暋币鹆宋覈晫W界人士極大興趣,經(jīng)過科學考察和測試,“普救蟾聲”這一千古之謎已被揭開。這是由于各層塔檐反射造成。四面八方的游客來到這里,都要俯首擊石,聆聽哇鳴。
1986--1988年,國家對普救寺建筑進行了復原。